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工业现代化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农业现代化
两个问题:
国防现代化
1957年
1964年
1958年
1956年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七千人大会召开
四个现代化
三大外交成就: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八字方针
1962年
1966年
1971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0年
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条主线:
两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2年
1976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文革“结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4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
提出“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三届一次人大
会议四个现代化
三年经济困难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阅读教材P173—P175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与失误?
正确的探索
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背景
②“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国际:
1.国内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进行大规模逮捕、镇压的罪行问题,号召在各个领域内批判、肃清个人迷信的流毒。
赫鲁晓夫的作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乱。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不少党员纷纷退党……
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国际共产主义思想混乱,中苏开始出现分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成功探索
1.1956.4《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讲话共十个部分: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意义:总结我国经验,吸取苏联教训,阐述十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八大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成功探索
2.1956.4 双百方针
①时间:1956年
②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③意义:
是我国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2)内容: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中共八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成功探索
(1)提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毛泽东)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意义: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推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成功探索
5.1957年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 性质 全党范围内进行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主题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意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反右派斗争(必要的) 原因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
概况 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问题 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三)探索失误
1、“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重难点探究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962年,七千人大会
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四)纠正工作失误
1.(2021·天津·高考真题)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0·海南·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答案】C【详解】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因此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3.(2020·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图中“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导火索:1965年11月,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正式开始: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五·一六通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3.全面发动: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首次接见“红卫兵”
二、动乱中受挫—— “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二)概况
4.动乱:
(1)“一月风暴”: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2)“二月抗争”:老一辈革命家(谭振林、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但遭到压制打击,被诬称为“二月逆流”
(3)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
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争)、批(判)、改(革)”运动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改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林彪携妻子出逃,后飞机失事,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称“九一三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5.调整整顿:
(1)1972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批林批孔运动)
(2)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评价:
(四)教训: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原因
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②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2、成就:
(1)工业
①基础工业建设: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
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内容:全国划分为三线,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服务于国防,重点是重工业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生活水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4)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64年)、氢弹(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69年)和人造卫星(70年)。(两弹一星)
(5)教育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6)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②“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③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铁人”
——王进喜
邓稼先
李四光
华罗庚
钱学森
①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外交——两个拳头出击,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
背景
①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美仍然敌对(两个拳头出击)
②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③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方针——团结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
成就
①出现与亚非拉独立国家建交高潮。
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摘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7)外交成就——开创外交新局面
②7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
原因:①历史因素:中国是创始国,由于美国的阻扰,
合法席位一直被蒋介石集团占据。
②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减弱。
(越战,西欧日本崛起)
③直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支持中国
④根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意义: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新中国外交50年》
A、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
美国:
中国:
苏联
①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③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②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面临苏联压力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1972《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影响: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热潮,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4.(2013·江苏·高考真题)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D【分析】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建国以后,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目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急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建国初期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
5.(2022·江苏·高考真题)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湖北·高考真题)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答案】D【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项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1·浙江·高考真题)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新中国的科技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得益于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是1986年提出的,不属于新中国初期。故C①②④正确,排除ABD。
内政
外交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背景
成功探索
失误与调整
(左倾错误)
过程
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
60年代外交:
70年代外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
50-70年代的伟大成就
(奠基性、开创性)
1956《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
1958三面红旗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
1971重返联合国
1972-1979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中日建交
建交高潮
有利国际环境
探索时期(1956-197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