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421年明成祖迁都至北京
历代帝王相貌“以唐太宗为最伟,明太祖为最奇”。 ——严修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废除宰相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十年后,又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原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废除宰相制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原因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废除宰相制度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原因
——个人因素:朱元璋个人经历与性格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
放在处理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体力消耗之外,加
上无数妃妾的宫廷生活,加上对人对事的极度不安,
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
时发高热病,做怪梦……平时喜怒无常……性格变得
更加残酷…… ——吴晗《朱元璋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废除宰相制度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影响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皇帝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创造了8天之内批阅内外诸司奏折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的辉煌纪录。 ——据《明太祖实录》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推动内阁制度的出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 设立内阁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职能: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5岁识字
12岁考中秀才
13岁参加乡试
16岁中举人
23岁考中进士
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任首辅。时皇帝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内阁首辅=宰相?
(2)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顾问机构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 宦官专权
(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宦官不得读书识记,不得干预政事
明成祖:设立东厂作为特务组织,“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宣宗: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批红”,宦官专权局面逐渐形成
魏忠贤
(1)表现:
代理皇帝“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2)性质:
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无论阁臣当政或宦官弄权,其权力均源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1. 目的:
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jī]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万余归。”照这种模糊的计算,郑和下西洋曾携带大量白银,以换购海外各国的奇珍异兽、香料以及供宫廷消费的奢侈品……通常情况下,“赏赐”总是大于“朝贡”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郑和六次下西洋回来后,每年来向明朝进贡的国家有60多个。凡进贡者,“赏赐厚宜”,明王朝以贡品的价格的1至20倍左右赏赐给他们,赏给各国国外的丝绸动辄便是数千匹,另有瓷器、珍贵物品等,数量皆很惊人……此外,各国贡使来回车船、住宿吃用等费用也由明政府负担。
——陈传席 《鹤与鹰:中西文化的大碰撞》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2. 影响:
①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积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外的交流
③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新问题
1.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洪武二年明朝政府派海军去抵抗倭寇。1384年之后……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地区修了59个军事据点防御倭寇。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区修建了16个军事据点。 ——吴晗《大明王朝三百年》
日本海盗猖獗
应对
武力抵抗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新问题
1.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日本海盗猖獗
应对
武力抵抗
当倭寇侵略发生之后,有的人认为,倭寇之起是由于对外通商的缘故,因为你要做买卖,所以日本海盗就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舶司(广州、宁波、泉州)封闭掉,对一切国家一概不做买卖。这种论调在明朝政府中占了优势,结果在1523年把三个市舶司撤销了。 ——吴晗《大明王朝三百年》
实行海禁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新问题
1.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
“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日本海盗猖獗
应对
实行海禁
武力抵抗
引发
破产海民沦为海寇,走私严重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新问题
1.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日本海盗猖獗
应对
实行海禁
武力抵抗
引发
破产海民沦为海寇,走私严重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局势稳定
隆庆开关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新问题
2. 欧洲殖民者问题:
租借
澳门
1557年,葡萄牙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官员取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占据
台湾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侵占台湾北部
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明朝
形势图(1433年)
民族政策 具体史实
蒙古
西藏
东北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陆边疆
战争、册封、互市
重修长城、土木之变
鞑靼首领为顺义王
册封、设机构管辖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册封、设机构管辖
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二)明清易代
1. 清朝崛起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后金)
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二)明清易代
2.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天灾不断。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清除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势力,最终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