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老子》四章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4.借文本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学习目标壹文化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唐朝帝王追认为他为李姓始祖,《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称“太上老君”。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便出自此书。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适周, 将问礼于老子适:到……去。礼:指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一整套礼仪。罔:打猎用的网。纶(lun):钓鱼线。矰(ze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共81章,5000余字,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很薄(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对后世的影响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观):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因此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老子的人生观:“上善若水”,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一个人如能做到像水一样至柔、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善利万物而不争,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这就接近于道了。而理想中的“圣人” 的言行就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老子的修身思想: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的历史观: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希望生活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绝圣弃智,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老子所处当时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义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义、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写 作 背 景贰文本研读明确字音。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②共:共同占有,共用。③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④当:在(某处,某时)。⑤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⑥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⑦户牖:门窗。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同一车轮的中心部位,车的作用正是产生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谈“无”的功用,阐述了“有”和“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1)明:形作动,显明(2)功:名作动,建立功勋(3)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4)物:代词,这里指常人。(5)或:常常。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问题探究: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企者、跨者——不是人体最自然的状态,违背人体的自然规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2.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顺道而行,谦虚谨慎,无为而治。3.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了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克服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行道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2.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治国·第一层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化但时候容易持守。持:持守。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但时候容易解决。兆:预示。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分离。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句,在事情未发生时,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是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启示】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第六十四章:治国·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累土:一筐土。累:léi,同“蔂”,土筐。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翻译】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①荀子的观点强调的是如何做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因此他认为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强调要重视开端的细微之处,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启示】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六十四章:治国·第三层【注释】【翻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为者败之:动手去做就的就会坏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是以:固定结构,因此。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启示】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六十四章:治国·第四层【注释】【翻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jī,接近。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启示】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六十四章:治国·第五层【注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重。·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第六十四章:治国·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翻译】【启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遵循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总结】叁拓展延伸《〈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拓展探究拓展探究:对比儒道两家思想探究其异同:“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1,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2.易脆易泮3.起于累土同“形”,形体同“判”,分离同“蔂”,土筐基础知识积累形容词,容易动词,改变动词,轻视动词,交换动词,弥补,补救动词,回答副词,又动词,重复3.古今异义(1)强行者有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之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劲奋进。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做事。做;投身到(事业中去)。4.词类活用(1)自见者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2)自是者不彰 __________________(3)不贵难得之货 __________________(4)其安易持 __________________(5)其未兆易谋 __________________(6)其脆易泮 __________________(7)其微易散 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明察形容词作动词,明辨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显露迹象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时候名 言 警 句《老子》名句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⑤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⑦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⑧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解性默写(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