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3.2 青春有格 单元 一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下教材分析 《青春有格》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在青春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道德修养: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 法治观念: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健全人格: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责任意识:培养行已有耻、止于至善的意识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笑话一则 我批评我的学霸同桌:“你看看你,上课不闹,下课不吵,作业不抄,考试自考,回家复习完就睡觉,你就不能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同桌说:“能” 我惊奇道:“是什么?” 同桌淡淡地回答:“写作文。” 思考并交流: (1)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什么地方? (2)对于“格”你是如何认识的? 点拨:同桌眼中的“格”是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而笑话中我眼中的“格”则是规则、纪律、品格的意思。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阅读笑话,并思考回答 组织教学 笑话引入,激发思考热情。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行已有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探究: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是“永”。写在哪个位置的字最规范?“格”代表着什么? 提示:底线,界限,规则、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需要“格” 有人说青春就是“无所畏惧”,也不需要“格”?你认为呢?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青春的我们,虽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可是,有些基本的规则是不能违反的,青春要有格。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思考:(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止于至善“呢? 提示:“止于至善”中“止”是“达到”的意思,“至”是“最、极”。 意思是使人性达到完美的境界。 (2)你知道生活中耻的行为吗? 4.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试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看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而老师没在。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思考:(1)材料启示我们怎样做到行已有耻? 读解: (2)羞恶之心的作用? 小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5.活动:生活万花筒 思考与交流: (1)这两则漫画涉及到了哪些行为规则?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规则? (3)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规则? 小结:“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分析漫画,回答问题: 思考:(1)图片说明了什么?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小结:(1)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2)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3)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曾子《大学》 思考:(1)人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什么? (2)什么上止于至善? 小结:“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思考:追求至善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 小结: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活动:说说你身边的榜样 一起说说你的榜样吧!他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小结: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4.小组讨论:(1)止于至善的人应该有哪些品质? 提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独:至夜,王密怀金十斤以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2)材料启示我们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小结: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5.拓展空间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应该做的事哪一件没有完成? 哪一件事本应该做的更好? 哪一本书没读? 抵御了哪些诱惑? 收获了那些美好?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试着交流,如:青春的我们,虽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可是,有些基本的规则是不能违反的,青春要有格。 学生根据所知,列举如:随手扔垃圾,横穿马路……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自已的理解和教材,回答启示,如: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学生观看图片,交流看法,如:“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 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学生分析漫画,举手回答,如:“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如: 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介绍自已身边的榜样,及值得学习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谈止于至善人应有的品质,例如:见义勇为,勤奋自强…… 学生阅读曾子言论,自省其身。 由探究“永”字的写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引出问题:青春也需有“格”。 分析材料环节,通过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由材料分析行已有耻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明确行已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生活万花筒活动,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两则典故,引导学生明确:“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由曾子《大学》中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明确“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在探究榜样的力量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也使学生明确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力量的作用。 拓展空间部分,借助曾子名言,引导学生进行对自己言行的反思,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检测目标 1.学校的宣传栏中会把评比的学习标兵、道德标兵、卫生标兵的照片贴在里面,让全校的学生都能看见。这样做是因为( D )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③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④鼓励我们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古人云“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C ) 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 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树立 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能做,违反法 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 不断增强自控力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在边疆哨所、贫困山村、抗疫一线…“80后”“90后”,甚至“00后”,以昂扬的姿态奔向火热一线,用行动诠释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A )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 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 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是说 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美丑、善恶交织,这就是要求我们“行己有耻”。引导我们辨别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C ) A.个人的情感好恶 B.自身的愿望 C.羞恶之心 D.他人的评价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