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 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二 1 月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1 月 7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①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
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
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
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
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
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
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
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
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
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
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
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
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
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
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
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
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
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 30 年代,当
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
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
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1 页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
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
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
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
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
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
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
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
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
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
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
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
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
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注】①《文化偏至论》,鲁迅于 1908年 8月在杂志《河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觉得流行的“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
代化的出发点。
B. 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人”
是首要之务。
C. 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来区分“传统人”
和“现代人”。
D. 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精神的奴性状态,成为自
觉的理性的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载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
对象是新青年。
B. 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
路是错误的。
C. “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语里的“哈巴狗”指
的就是这类人。
D. 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
对鲁迅作品的学习。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2 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撑鲁迅启悟国人“悟己之为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 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
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偷书,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并强调“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为了寻求宽慰,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花了
十二元鹰洋的大价钱,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D. 《阿 Q正传》里的阿 Q,在被强者揪住的时候,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自嘲为虫:“我
是虫豸——还不放么?”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还手。
4.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5. 阅读《论语·雍也》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请简述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
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
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
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
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
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
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
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
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
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
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3 页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
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
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
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
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
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
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
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
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
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
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
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
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
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
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
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
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
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
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
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
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
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
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4 页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
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
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
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
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
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
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
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
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
B.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
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
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
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D.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
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7.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
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
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
C. 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
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
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
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
8. “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
艺术效果。(6 分)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5 页
9. 《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
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
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
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
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先王务德音
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
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
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
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
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
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
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
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
“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
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
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
/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
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
/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意为还是,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含义不同。
B.适,意为恰好,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伐,意为攻打,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
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
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
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
吴最终打败楚国。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6 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
14.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 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6. 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写诗人蔑视权贵、纵酒使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描写词人
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
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
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 ①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
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
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
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7 页
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 ② ,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
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
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③ 。由此可见,书法
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
超过 40 字。(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 ①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
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
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
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
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
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
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②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
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③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划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B.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C.“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激励了无数人的话,正是出自《老人与海》。
D.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油门、刹车、方向盘,就成功了 99%。意思是,驾驶要善于
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同时,面对不同的情况,驾驭员要加
以调整,灵活采取这三种操作行为,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 8 页)第 8 页2023 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二 1 月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 C 【解析】C.“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文本一第三段原文为“他
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选项缺少“几乎”这一限定词。
2. C 【解析】A.“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对象是新青年”说法错误。鲁迅“立人”的对象并不局
限于新青年,而是愚昧的国民。B. “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错误的”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四段“……
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诸多方面,都发现了
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可知, 30
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只是表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能将
人引出“奴隶时代”。但并非全部错误。D. “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选项
无中生有。从材料二最后一段“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
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说明鲁迅对中国人走出“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文
中并没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的内容。
3. B 【解析】A.批判人“既为主,又为奴”的自我身份的二重性。B.表现的是孔乙己的迂腐顽固与自许
清高,不属于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C.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参加祭祀,祥林嫂没有一点不平和反抗,
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鲁迅通过对祥林嫂“自觉的奴性”的刻画来启悟中国人。D.
鲁迅通过写阿Q自轻自贱的“奴性”启悟国人。
4.①引用论证。文中大量引用了鲁迅的原话,如“生存之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若其道术,乃必
尊个性而张精神”,来证明鲁迅的“立人”思想。
②举例论证。举鲁迅发现上海都市文明中心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的例子,来证明鲁迅对现代化的道路尚
有质疑与保留。(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概念内涵上:孔子的“立人”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的意思,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
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2分)
②提出目的上: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
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2分)(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
6. D 【解析】 D 项“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说法有误。根据“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
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可知,“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一是说明天气恶劣,
二也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展露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没有“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7.A 【解析】 A项 “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错误,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
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
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不仅仅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8. (1)凸显英雄形象。小说第一次描写李连长深夜来访,还能够得到赵大娘的热情接待,凸现了李连长
是领导者、先驱者,突出他亲民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2)推动情节发展。李连长请求老金帮忙和渡河的行动为下文老金一家对牺牲战士的缅怀和追思做铺垫。
(3)深化文章主题。李连长的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群像)不畏牺牲,革命精神
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精神引领作用。(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如有其它答
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人物塑造含蓄: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含蓄笔法的表现之一。比如文本一中作者仅仅是简洁地记叙了战士
牺牲这一事件,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这一事件对主人公一家三口的内心的影响。
②内容表达含蓄:两篇文章中作者其实并没有用过多笔墨去直接写战斗,只是写这场战斗在旁观者心中引
起的焦急和担心。如文本一所描述的是十几个八路军战士被日军围堵,或英勇牺牲,或命丧冰河。孙犁花
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一事件给主人公一家三口带来的内心的焦虑。这是含蓄笔法的体现之一。
③主题表达含蓄:《碑》把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八路军战士的负伤与死亡的情景通过哀伤、悲壮的笔调隐
讳含蓄地表达出来,《荷花淀》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军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 4 页)第 1 页
跃然纸上。 (每点 2 分,其他角度,如答到“象征意义”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发生了仲孙的祸难却获得了桓公的称霸,到
今天齐国还靠着他的余荫;晋国发生了里克的祸难却获得了文公的称霸,因此当了盟主。卫国、邢国都没
有发生祸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能去高兴的。“桓公”作“获”的宾语,共同构成动
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 AB;“之”作“丧”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在“之”后断开;“故”
是“所以”的意思,用在句首,在其前断开。排除 C。故选 D。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副词,还是。句意:你还是答应他的要求吧。“其”,副词,恐怕、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
B.“适”,副词,恰好。句意:如果上天恰好把他们放到荒淫虐乱的境地。
“适”,动词,享受。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C.“倍”,动词,通“背”,背叛。句意: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
“倍”,动词,通“背”,背叛。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伐”,动词,攻打。句意: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 ;
“伐”,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错误,根据原文“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可知,司马
侯认为如果楚王荒淫虐乱,诸侯就会抛弃他,到那时就没有谁来同晋国争霸了,所以并非要去灭掉楚国来
争霸。故选 A。
13.(1)依靠众多马匹和险要的地形,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机。(得分点:“恃”,依靠,凭借;
“虞”,通“娱”,乐;“殆”,危险。)
(2)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治和德行,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
呢? ( 得分点:“修”,修养;“暇”,空暇;“济”,达到,成功。)
14.(1)善于抓住时机。都抓住敌国暴虐无道、不得人心的时机获取胜利。(2)都强调修德强本才是一个
国家(国君)应该追求的目标,这样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所在。(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15. B (“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
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
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
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感情充沛。
17【答案】 ①.钟鼓馔玉不足贵 ②.但愿长醉不愿醒 ③.相顾无言 ④.惟有泪千行 ⑤.江流宛转绕
芳甸 ⑥.月照花林皆似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馔”“惟”“宛”“霰”
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答案】18. 言简意赅 字里行间 铮铮铁骨
19.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20. (1)“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
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2)“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
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
21. 解析:D “身经百战”表示特殊含义。 A.“劳斯莱斯”表示特定称谓;B.“暴徒”表示引用和讽刺;
C.“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表示引用;D.“的”“矢”表示特殊含义。
22.① 很多人认为有 (【解析】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句子前面是问句,所填内容为
问句答案;狗有没有计算能力能力,与后面科学家对应的是众人的观点,且是反观点;众人到底认为有没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 4 页)第 2 页
有,得从科学家认为有没有来反向断定;从全文来看,科学家认为没有,那么众人认为有。)
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解析】前面讲到 “卡片的正面对着狗”,那么这里主人看到的当然是卡片背面。
要想所填 内容更贴切,背后能看到什么呢?前文讲到“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
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推知,背后看到的是“透出
的算式”,且这个算式与狗正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解析】与第一段呼应,回答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
表转折关系。)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作文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油门、刹车、方向盘对驾驶员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具体阐释,提出“驾驶要善于踩油门,
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的观点;第三句话提出“不同情况下灵活采取这三种
操作行为”的观点。写作要求中提到“以上驾驶操作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其中,善于踩油门,寓意我们
要学习要有砥砺前行、拼搏奋斗的精神;适时刹车,寓意面对问题,精神紧张等情况时,要适时收手,放
松自我,善于做减法;掌握好方向盘,寓意学习要选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需要时做出改变、调整方向。
而最终三者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寓指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要适当调整。
二、评分标准
内容:立意准确,思想深刻,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论证富有思辨性,围绕材料、结合实际阐述观点,进
行论证,说理透彻,事例详实。
表达:文体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准确简练,富有文采。论证严密,论证方法丰富。
书写:卷面整洁,书写正规,美观大方。
作文判分要综合学生的写作情况,包括立意、结构、选材、表达、书写等,不能仅凭立意一项武断划分等
级。
三、评分等级
作文基准分——45 分
1. 一类作文(52 分以上)总体要求:立意准,文体明;材料丰,说理透;结构匀,条理清;书写美,卷面净。
标准依据:内容密切结合材料内涵,做到深刻准确解读;中心突出,最好兼顾辩证思考,层次清晰地讲道
理;内容充实,逐层深入,论证有梯度和深度;素材典型、新颖;文体特征明显、规范,行文流畅;书写规
范工整、美观大方。
2. 二类作文(45~52 分)标准依据:内容能够结合材料内涵和显示的意义,做到准确解读,有一定思辨性,
材料和中心有不同程度的松散,形式论证清楚,行文通顺。卷面整洁,整体效果较好。
3. 三类作文(36~44 分)标准依据:从题意出发,但不明显,事例与观点结合差,中心松散,有游离的段落,
例证与中心较远。
4. 四类作文(35 分以下)偏跑题作文;文章内容与材料基本无关,内容混乱,说理不清,中心涣散;抄袭之
作。
四、其他扣分点
1. 作文缺题目,扣 2 分。
2. 错别字,每字扣 1 分,同一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扣分不超过 3分。
3. 字数在 800—600 之间,每少 50 字,扣 1 分;600—400 字,25 分左右;400—200 字,20 分左右;200
字以下,15 分以下。
4. 抄袭本试卷其他部分文字 600 字,15 分以下,抄袭 400 字左右,20 分以下。
5. 卷面凌乱,字迹潦草,标点符号错误,酌情扣 1~3 分。
参考译文:
楚灵王即位后,想成为诸侯的霸主,于是要举行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协商要求诸侯参加(由楚
国主持的)盟会。晋平公想不答应这一要求。司马侯说:“不行。楚灵王做事正在胡作妄为的时候,上天
也许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后给他降下惩罚,这是说不定的。或者让他得以善终,这也
是说不定的。晋国和楚国的霸业只有靠上天的帮助,而不是彼此可以争夺的。君王还是允许他,而修明德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 4 页)第 3 页
行以等待他的结局。如果归结到德行,我们还要去事奉他,何况诸侯?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国自己会抛
弃他,我们又与谁去争夺?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条可以免于危险,还有谁能和我们相比?国家的地势险
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难又多。有这三条,到哪儿不成功?”司马侯回答说:“依靠马匹众多和地形
险要,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机。依靠地形险要和马匹多,并不可以作为巩固国家的基础,从古
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没有听说过一定要靠地形险
要与马匹多。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
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
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
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殷纣王淫乱暴虐,文王仁慈和蔼。殷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
兴起,难道只是在于争夺诸侯?你还是答应楚国吧。”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使者的要求。楚灵王于是在申
地举行了诸侯大会,与诸侯一起去讨伐吴国,并修建章华台,进行了在干溪的战事。这些事让(楚国的)
百姓在下面因为辛劳而怨声载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公子弃疾于是发动叛乱,楚灵王出逃外国,
最后在荒野死去。所以说:“晋国都没有顿一下戟楚国就灭亡了。”这都是司马侯的谋略啊。
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的父亲,伍子胥逃出楚国,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侍奉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
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阖闾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这样,我听说诸侯不替一个平
民报仇。况且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我不可以这样做。”这样攻打
楚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蔡昭公去楚国朝见,有一件漂亮的羔裘皮衣,楚国的令尹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
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楚国的国都郢,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过濮水时,
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请求做前锋!”楚国听说这件事很生气,便兴师
讨伐蔡国。蔡国就向吴国求救。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
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吴国兴兵讨伐楚国,在柏举这个地方打败楚国,成就了吴国的霸
业,这都是伍子胥的谋划啊。所以《春秋》中对伍子胥进行赞美。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 4 页)第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