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目二 任务二制作七巧板(教案)-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是我国著名的拼图玩具。其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启发学生智慧。而新课标理念要求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能力。学情分析: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能够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对基本的数学图形有所认识,了解其基本特点,并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制作七巧板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制作七巧板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体会七巧板的神奇,进一步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七巧板的制作原理和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准备师生准备:剪刀、水彩笔、胶水、直尺、正方形纸片等。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和几幅美丽的图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几幅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同学们看,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么漂亮的图案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图画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拼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七巧板。师:七巧板能拼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画,你想玩七巧板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认识——神奇的七巧板。(板书课题)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我们的学习目标。二、预习成果展示:1、关于七巧板,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呢?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3、教师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和发展。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到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就因为它的巧妙好玩,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用它拼成了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来庆贺节日。七巧板起源于宋代,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的文字,故宫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七巧板传到了国外,立刻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的玩它,并迅速的传播,被称为是“东方魔板”或“唐图”,即来自中国的拼图。据说,拿破仑在战争之余,最喜欢拼七巧板了,英国、芬兰、美国等世界很多国家,让他们的学生都学习七巧板拼图,作为我们则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学好七巧板。那么,我们先看七巧板的制作。三、引导探究,获取新知:1、研讨做法:(1)出示七巧板,学生认真观察,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思考:怎样才能做出漂亮的七巧板呢?请大家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分小组进行探讨。(3)分组探讨制作七巧板的步骤和方法。(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归纳制作方法:折纸、涂色、剪切、拼图、粘贴、成品修饰。(5)师小结:你们真聪明,通过认真地观察、探讨,自己总结出了七巧板制作的步骤和方法,真了不起!2、动手制作(1)学生进行演示。(2)学生评价制作成功的七巧板玩具。3、趣味拼图(1)根据具体图案进行拼图。(2)根据物体轮廓进行拼图。(3)激情创作四、作品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创意。2、同学评一评,你觉得哪一幅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选)3、拓展延伸,知道出了七巧板还有很其他巧板,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引发对问题的思考,进而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来发现制作七巧板的难度和问题。这堂课既有制作的设计与操作,又有对探究方法规律的归结。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既有动手能力,又有思维能力的训练。部分同学也显露出了自己的缺点,动手能力欠佳,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