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一中2014届生物高考二轮复习导议练讲学案6-1 种群与群落(编号01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无棣一中2014届生物高考二轮复习导议练讲学案6-1 种群与群落(编号013)

资源简介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明确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
核心扫描.基础回归
[正误判断]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
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网络构建·自我诊断
[关键处填充]
[连接处思考]
调查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应用什么方法?
2.K值与环境阻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群落演替的动力是什么?
[自我诊断]
一、种群增长的曲线分析
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二、对物种关系和群落演替的理解
3.某生物小组针对牧场鼠灾趋于严重的情况,提供了三个治鼠方案。方案一:定期使用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疫病原体,让老鼠患病死亡;方案三:适当引入老鼠的天敌,如野猫。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可行,理由是 (  )
A.方案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灭杀老鼠 B.方案二,合理利用了寄生关系
C.方案三,合理利用了捕食关系 D.三个方案均可行,因为都能杀死老鼠
4.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但没有水平结构
高频考点·命题示例
必考点1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完善下表,比较“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
曲线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K值 有K值,时有
曲线形成原因
易错提醒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 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 。
【命题示例1】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归纳总结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剖析
(1)“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环境阻力是指在种群生长的环境中存在着的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有限的食物、废物的积累、环境条件的变化或是生物之间(种内或种间)的相互 作用。
(3)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纵坐标起点均不为0,当处在如实验室提供的理想条件、一个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的一定时期时,才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S”型曲线中,在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到达K值时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可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命题示例2】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拓展提升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范围 植物或固着生活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步骤 ①随机取样;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公式计算= 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事项 ①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②必须随机取样;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 ①调查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作环节;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必考点2 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试题引航】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m) <1 000 1 000~2 000 2 000~2 500 2 500~3 000 3 000~3 500 >3 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归纳提炼】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 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 ,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 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速率
影响因素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命题示例3】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命题示例4】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
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群落均可演替成森林
模拟体验·提升考能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3.下列对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D.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5.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7.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
A.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8.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9.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生态系统,发现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越来越低
B.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C.10年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将不存在分层现象
D.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围湖造田或过度放牧
10.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
INCLUDEPICTURE"349A.TIF"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12.(2012·重庆卷,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3.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降到0.2 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如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生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2)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3)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___________。
(4)若曲线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生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__。
(5)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__。
14.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__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对上述昆虫的存活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组用__________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饲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影响;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核心扫描.基础回归
[正误判断]
1× 2× 3√4√5√6√7√
[关键处填充]
①年龄 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S”型曲线 ⑥波动 ⑦ 物种组成 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 ⑩ 次生
[连接处思考]
1.提示 取样器取样法。
2.提示 呈负相关。
3.提示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自我诊断]
1.解析 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第5年至第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第15年至第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第20年至第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 D
2.解析 A项中,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但不能获得最大的捕获量。答案 C
3.解析 方案一和方案二在杀死老鼠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动物和人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都不可取。方案三利用了捕食
关系,且属于适当引入,对其他动物和人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又可以起到治鼠的作用,所以该方案可行。答案 C
4.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 C
必考点1
1.有限 无限
最大增长速率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2.(1)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 潜伏期(即 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命题示例1】解析 “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在“S”型增长达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争。达到K值之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而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答案 B
【命题示例2】解析 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答案D
必考点2
【试题引航】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蝶类依赖植物生存,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 有关。答案 D
【归纳提炼】
1.(1)光照 食物 栖息 种群 种群密度 (2)自然资源
2.植被 植被 植物的种子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命题示例3】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答案B
【命题示例4】解析 火灾后的森林,虽然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了,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其上进行的次生演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物种的丰富度,但次生演替之后的物种组成和以前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乙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速度慢。不论哪一种演替,只要条件适宜,均可以最终演替成森林。答案 C
模拟体验·提升考能
1.D 2.C 3.C 4.D 5.A 6.B 7.D 8.C 9.D 10.B 11.A 12.B
13.(1)演替 (2)Ⅰ 样方 (3)b ef (4) (5)强
14.(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喷洒过化肥 喷洒过等量清水 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及结论:实验组昆虫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 两组昆虫生存率基本相同 实验组明显高于或高于对照组 此化肥对昆虫的生存有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