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2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优化方案】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2讲)

资源简介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命题趋势
1.种群的特征Ⅰ 2013浙江、全国Ⅰ、重庆 2012全国新课标、安徽 2011北京、江苏 1.趋势分析:(1)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与演替。2.备考指南:(1)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2)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013江苏、山东 2012山东2011浙江、海南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013江苏、全国Ⅱ、福建、天津、海南 2012全国新课标、福建、广东 2011全国新课标、江苏
4.群落的演替Ⅰ 2013福建、江苏、四川 2011安徽、海南
,
1.K值与环境阻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群落演替的动力是什么?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改编)
B.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2013浙江,4A)
C.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2012重庆,4A改编)
D.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2011北京,2C)
[自主尝试] ________
[拓展] K值的表示方法
(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链接提升】
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
2.解读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概念差异:
①增长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数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2)图像解读:
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的。
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解读:“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跟踪训练1 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跟踪训练2 如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曲线,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b之后,呈现动态波动
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
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
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3·高考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自主尝试] ________
【链接提升】
1.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几个特例:①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②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③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2.群落演替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跟踪训练1 统计某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平均高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50天左右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B.90天左右玉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C.该农田中玉米长势整齐,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
跟踪训练2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大纲,4D)(  )
3.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6C)(  )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大纲,4D)(  )
5.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011海南,24C)(  )
6.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全国Ⅱ,3B)(  )
8.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  )
9.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 ,11BD)(  )
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Ⅱ,5D)(  )
         完成作业:专题六 第1讲
答案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网络构建·知识自填
1 年龄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5?“S”型血线
6?波动
7?物种组成
8?垂直结构(分层)
9?初生
10?次生
【深度思考】
1.呈负相关。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核心考点·重难突破
【例1】 【解析】年龄组成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故A项错误。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B项错误。为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C项错误。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D
【跟踪训练】
1.【解析】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与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
2.【解析】选B。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K值应在b与c之间,那么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应大于2a,即c不是K值。
【例2】 【解析】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后就不会随时间延长而继续加剧,D项错误。
【答案】B
【跟踪训练】
1.【解析】选A。由曲线图可知,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在9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但无法知道玉米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最大值,B项错误。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也可能是其遗传特性决定的,D项错误。
2.【解析】选B。不同生物群落生存的环境不同,演替的过程也会不同。
【易错判断】
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3.√。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4.×。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5.√。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历时短、速度快。
6.√。旅游可能会造成人为因素的干扰。
7.√。如水分、阳光分布不均。
8.×。利用抽样检测法。
9.×。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均匀分布。
10.√。两种绿藻,不属于同一物种,争夺共同的生存资源,属于竞争。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命题趋势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013全国大纲、广东、安徽 2012浙江 2011全国新课标、海南 1.趋势分析:(1)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2)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2.备考指南:(1)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3)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3全国Ⅱ、安徽 2012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海南 2011全国新课标、天津、山东、福建、广东、安徽、海南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013四川 2012山东、安徽 2011安徽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3全国Ⅰ、江苏、四川 2012山东、海南2011广东、江苏、山东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2013江苏、2012天津、2011江苏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013广东、2012江苏、2011山东、江苏、安徽
1.能量的传递效率与能量的利用率是一回事吗?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2013·高考广东卷)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自主尝试] ________
[拓展] (1)距离基本能源(如生产者)越近的生物,受到捕食或取食的压力越大,因而其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殖能力越强。
(2)取食对象一般选取低营养级生物的原因:所含的能量多;不会因有毒物质富集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
【链接提升】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判断技巧
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解答食物网类题目的通法
(1)据图找出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把给出的食物网拉直、理顺,且尽可能不要出现交叉。
(2)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3)根据题中的各个选项依次进行相关判断。
跟踪训练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营养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________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________。
(2)上图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________营养级。
(3)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
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不一定越大(2011海南,21C改编)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
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全国Ⅱ,3C)
[自主尝试] ________
【链接提升】
1.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参考图示:
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
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碳循环的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
①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②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中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
(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跟踪训练 如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若要正确表示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 000 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___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写出图2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C和D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2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________(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考点三 环境保护
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多选)(  )
A.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
B.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2011海南,22改编)
C.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
D.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5A)
[自主尝试] ________
[提醒] 辩证地看外来物种入侵
(1)引进外来物种并不是可以增加物种数量、增加基因类型,要辩证地分析是否对当地的原有物种带来一定的影响。
(2)当某种生物入侵到一个新环境中,如果能适应新环境,由于没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链接提升】
1.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2.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细胞多样性的原因
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
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跟踪训练1 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保护
B.臭氧层破坏是造成地面紫外线增强的直接原因
C.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跟踪训练2 2013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1.害虫的天敌是拟水狼蛛,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3四川,6A)(  )
2.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2012江苏,24A)(  )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  )
4.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
5.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2009江苏,17A改编)(  )
6.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海南,20B)(  )
7.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009福建,2C)(  )
题型十一 数据计算类
数据计算题,主要是依据生物学原理,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计算题的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下图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 kJ·m-2·a-1)的影响。请回答:
(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解题指导】 (1)据题意知,该类计算利用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2.7%。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5.6%。
或×100%=15.6%
【方法总结】 数据计算类解题指导
(1)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2)其次要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化学常识,对题干进行合理分析、综合推理,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3)最后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cal/(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是植物→田鼠→鼬。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是J/(h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 J/(hm2·a)
C.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5只,该种群密度是80只
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拓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豆荚黄色(Vv)、种子圆粒(Rr)的豌豆植株自交,子代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0∶0
B.组成人体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共有8种
C.人体肌细胞和乳酸菌分别分解1 mol葡萄糖,前者释放的能量约是后者的19倍
D.人体红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进入血浆通过2层磷脂分子
4.(拓展)图Ⅱ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量,相当于图Ⅰ中在光强度分别为________千勒克斯下的测定值。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温度为25 ℃时,该植物一昼夜(昼夜各12小时)积累葡萄糖________ mg。
5.(原创)回答下列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 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 kg。
(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________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3)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____________。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关系图。
若鸟的食物是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
         完成作业:专题六 第2讲
答案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网络构建·知识自填
1?分解者
2?消费者
3?食物网
4?信息传递
5?物质?循环?
6?全球性、循环性
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抵抗力稳定性
9?恢复力稳定性
10?负反馈调节
11?人口增长
12?自我调节?能力?
13?保护生态环境
【深度思考】
1.能量传递效率=×100%,能量利用率指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值。
2.不一定,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
核心考点·重难突破
【例1】 【解析】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答案】A
【跟踪训练】
【解析】(1)题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2)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3)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反馈调节使蚯蚓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1)绿色植物 分解者 (2)3 三、五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不能,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例2】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虫的死亡而改变。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体型不一定越大。同种生物间信息传递对捕食者不一定有利。南方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答案】B
【跟踪训练】
【解析】(1)生态系统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微生物分解及未被利用,图1中少了Ⅱ营养级和分解者呼吸消耗的能量。(2)一年内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0+11.8+42.5+60.3)×104=117.6×104(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3)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自身的相对稳定。(4)由图2可知A为初级消费者,B、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6)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积累,营养级越高,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也越高。
【答案】(1)Ⅱ→a 分解者→a (2)1.176×106 10.03 (3)负 (4)  (5)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6)D
【例3】 【解析】小种群不利于对基因的保存,也就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改变了生态的多样性,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AD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我国现有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超过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等。
2.【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低。
【易错判断】
1.√。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作用。
2.√。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
3.×。遗传多样性越高,性状类型越多,适应性越强。
4.×。所食食物,营养级越低,获取的能量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少。
5.√。虎等大型肉食动物,所处营养级较高,需要的能量相对较多。
6.×。杂草和水稻都处于第一营养级,未减少其他营养级。
7.√。生物多样性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题型归类·技能强化
【例】(1)12.7% (2)15.6%
【特色训练】
1.【解析】选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cal/(m2·a),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100%≈11.3%,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D项正确。
2.【解析】选C。能量由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 J/(hm2·a)。该种群数量为(30×40)/15=80(只)。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下一营养级(未被捕食)。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3.【解析】选A。A项利用“豆荚”和“子叶”是不同结构设置陷阱,通过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经典实验F2性状比例进行干扰,使考生认为此项说法错误。由于豆荚颜色由母本决定,所以豆荚全为黄色。B项利用“核酸”与“遗传物质”的包含关系设置陷阱,通过核苷酸种类数(共8种)进行干扰,使考生误入陷阱。人体的遗传物质只有DNA,组成DNA的核苷酸只有4种。C项利用“能量”和“ATP”的不同设置陷阱,通过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乳酸发酵)生成ATP的数量比(前者约是后者的19倍)对考生进行误导,使考生落入陷阱。实际上前者释放的能量(2 870 kJ)约是后者(196.65 kJ)的15倍。D项利用“无氧呼吸”和“乳酸发酵”的范围不同设置陷阱,利用考生对红细胞无线粒体,细胞内物质只要通过1层细胞膜,即2层磷脂分子便进入血浆的特殊性进行干扰,误导考生进入陷阱。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生成乳酸获得能量,这一过程不产生CO2。
4.【解析】图Ⅱ中表示光合作用真正产生的氧气量,氧气净释放速率为光合作用氧气产生速率减去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速率,分析图Ⅰ和图Ⅱ可知,图Ⅱ应为光强度为2.5千勒克斯下的测定值。计算植物一昼夜积累葡萄糖时应注意,白天表示净氧气释放速率,还应减去夜间细胞呼吸的消耗。
【答案】2.5 225
5.【解析】(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求最少消耗水藻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如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则X×20%×20%=1 kg,X=25 kg;求最多消耗水藻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如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则Y×10%×10%×10%×10%×10%=1 kg,Y=100 000 kg。
(2)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来自草,那么来自植食性动物,共需草×30÷10%+×30÷10%÷10%=2 100(kg)。
(3)先固定甲的量(若为m),则m·x×20%+m·(1-x)·20%·20%=A,则m=。
(4)调整前为2∶1时,每增加m千克鸟需互花米草的量为m·5+m·5·5=m,则每单位的互花米草能增加鸟为;调整后为1∶1时,每增加m 千克鸟需互花米草的量为:m·5+m·5·5=m,则每单位的互花米草能增加鸟为,故调整后鸟的数量为原来的/=。
【答案】(1)25 100 000 (2)N+R 2 100 (3)25A/1+40x (4)7/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