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课件(共131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鸿门宴》课件(共131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31张PPT)
西汉-司马迁
导入
杯中乾坤
酒局是舌尖上的江湖,宴会是餐桌上的风云。
汉高祖设宴款群臣,妙语定乾坤;
宋太祖摆酒出妙招,杯酒释兵权;
鸿门宴暗藏杀机,绝缨宴留名后世;
公瑾佯醉骗蒋干,曹刘煮酒论英雄。
读古人酒局宴会,品人心、人性、人情
朗诵项羽《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垓下歌
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分虞兮奈若何!
(此诗是项羽兵困垓下时作,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这是英雄末路的挽歌,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
朗通刘邦《大风歌》,体会荣耀又忧虑的意味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诗为刘邦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它生动地表现了刘邦夺得天下后那种踌躇满志但又忧虑的矛盾心情。)
鸿门宴
司马迁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让我们看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
屈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甫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实词如"啖"、"飨"、"戮"、"瞋"等;
2、理清事件的情节结构,能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结合历史知识,正确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作者简介
《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简介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52万6千5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纪传体史书
史记构成
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经济。如《礼书》
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载。如《六国年表》
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如《高祖本纪》
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如《陈涉世家》
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如《游侠列传》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我国史书体例(一)
我国史书体例(二】
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鸿门宴》背景介绍
郑板桥评论: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该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探究问题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是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鸿门宴故事
一、无伤告密 二、夜访张良
三、项伯说情 四、沛公赴宴
五、鸿门饮宴 六、项庄舞剑
七、樊哙闯帐 八、樊哙力斥
九、沛公逃席 十、诛杀无伤
讲解翻译课文
第一段
沛公 军(于)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译:沛公(及军队)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驻军 名作动
没有能跟

完全,都
对……报告
称王 名作动
占有

沛公 军(于)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译:沛公(及军队)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驻军 名作动
没有能跟

完全,都
对……报告
称王 名作动
占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吾)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
十万,在霸上。范增 说 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
犒劳

当:介词,在
劝告
古今异义,函谷关以东地区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吾)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
十万,在霸上。范增 说 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
犒劳

当:介词,在
劝告
古今异义,函谷关以东地区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妇
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
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急 击 勿 失!”
喜爱美女
宠幸
形作名,小的方面

通“彩”,五彩颜色
判断句
范增劝项羽说:“刘邦在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时候,贪图钱财,喜爱美女。现在进入函谷关,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我叫人看过他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此时双方本应"戳力攻秦"而曹无伤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
曹无伤告密
亚父劝羽
第一部分(第1段)
项羽大军压境,
刘邦处境危急。
﹣故事的开端
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军霸上"、"王关中":军,驻扎;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沛公居山东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今异义。
3、范增说项羽曰:劝告
4、财物无所取:对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搞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报告说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讲解翻译课文
第2段
第2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友善)。形容词作动词用。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骑马快奔;之,到,动词。
3、具告(之)以事:具通俱,全
部;应译为"以事具告之",
"以事"作状语后置;"之"
代词,代"张良",省略句。
4、为之奈何?:应译为"奈何为之",为:对付;怎么对付这件事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者"语气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活,使......活,使动用法。
9、孰与君少长?:他跟你相比,谁大谁小。"与君孰少孰长"
10、吾得兄事之:"应该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事:侍奉;兄:象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11、约为婚姻:亲家。古今异义。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给......登记造册。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古今异义);之,取独。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忘记。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旦日,第二天;蚤通早,
早些。
16、不如因善遇之:友好对待
重点句子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3、沛公日"敦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
译:沛公问:"他跟您相比,谁年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您替我叫他进来,我应当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第二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款。
这部分主要讲的哪些事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刘邦积极采取对策,
形势由战向和转化
-------﹣故事的发展
讲解翻译课文
第3段
第3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骑,人马
2、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
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5、范增数目(于)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6、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不通否,否则;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
8、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象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2、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刘邦谢罪
项王设宴
项庄舞剑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
项羽项伯
刘邦
张良
樊哙
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
"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矜功伐"、"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1、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②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③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二、刘邦"北向"及其意蕴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
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
老练成熟、老谋深算的性格。
1、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①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②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在明了刘、项二人的座次方位及其内在意蕴之后,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这样座位安排即给足了项羽的面子,也挽救了刘邦,显然这样的安排不是随意为之的。那么,这究竟是谁的杰作呢?
[初步推测】7:是张良的幕后操纵,张良借项伯之手而安排的。突现了他在秦末汉初的时代风云中仙风道骨、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
张良﹣﹣鸿门之上的智者
讲解翻译课文
第4段
第4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与之同命:同生死。拼命
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瞋,瞪目;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3、客何为者?:这个客人是干什么的?"何为"应为"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5、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6、还军(于)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2、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中
明争暗斗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貌合神离
主动
被动
君臣一心
被动
主动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第三部分(3-4段)
写宴会上的明争暗斗-﹣高潮(三起三落)
讲解翻译课文
第5-6段
第5-7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避免小小的责备。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别人正是菜刀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
3、大王来何操?: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4、我持白壁一双:定语后置句"一双白壁"
5、樊啥、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逃跑
6、道芷阳间行:从小路,名词作状语。
7、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
8、沛公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9、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
第5-6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沛公脱险
2、刘邦锄奸
刘邦脱险
诛杀无伤
一、宴前
(幕后活动)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刘邦定策
项王许诺
宴中
明争暗斗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貌合神离
主动
被动
君臣一心
被动
主动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三、宴后
(脱身除患)
沛公脱险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整体感知
宴前 (1-2)写鸿门宴由来
(四件事)
宴中(3-4)写鸿门宴斗争
(三起三落)
宴后(5-6)写鸿门宴后事
(两件事)
人物理解(项羽)
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
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 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壁)
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闻樊哙"责语"而"未有以应")
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
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寐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自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
自矜功伐,豪爽直率;
刚愎自用,胸无城府
洁名钓誉,缺乏远见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人物理解 刘邦
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
"至军,立珠杀曹无伤")
能屈能伸 (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
"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
善于用人(初见项伯,即"兄事之","约 为婚姻",使其为己所用)
刘邦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刘邦如是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饱,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授命。
.(4)项羽养奸始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
谋士:范增与张良
部将:项庄与樊哙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
瑞士心理学家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全面、多角度看问题)
写法分析 对比中写人物
一、项羽﹣洁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 不善用人、刚惶自用、优柔寡断。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二、范增﹣﹣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写法分析对比中写人物
三、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反而"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珠杀。
四、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樊烩会﹣﹣沛公手下武士,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结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
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阅读与思考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找出文中含有成语的句子;
成语探究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同“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弃。
“具”同“俱,全。
5.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
6.因击沛公于坐:
“坐”同“座”,座位。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素善留侯张良:
3.臣活之:
4.吾得兄事之:
5.籍吏民: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头发上指:
8.刑人如恐不胜:
驻扎。名词用作动词。
与……交好,善待。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活。使动用法。
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登记户籍册。名词用作动词。
像鸟翅膀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以刀割刺。名词用作动词。
9.沛公欲王关中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以(他)为王,名词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古)不同寻常,
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婚之事
省略句
1.为( )击破沛公军
2.急击( )勿失( )
3.欲呼张良与( )俱去
4.则与( )斗卮酒
5.则与( ) 一生彘肩
6.竖子不足与( )谋
7.沛公奉卮酒为( )寿
8.加彘肩( )上
我 。 省宾语
之 时机 。 省宾语
之 。 省宾语
之 。 省宾语
之 。 省宾语
之 。 省宾语
于其 。 省介宾短语
之 。 省宾语
特殊句式
今日之事何如?
为之奈何?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今日之事如何?
奈何为之?
客为何者?
大王来操何?
沛公在安?
不然,籍以何至此?
宾 语 前 置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
课堂作业
说说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秋毫不敢有所近。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范增数目项王。
5.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中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接触,沾染。形容词作动词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让……跟随。使动用法
暗示,示意。名词作动词
取道。名词作动词
从小路。名词作状语
状语后置
1.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2.得复见将军于此:
得于此复见将军。
3.因击沛公于坐:
因于坐击沛公。
4.长于臣:
于臣长。
5.郡之贤大夫请于当道:
郡之贤大夫于当道请。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请。
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于大堤之上列其姓名。
8.忠义暴于朝廷:
忠义于朝廷暴。
9.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实词、难句试解
(一)鸿门宴前(1——2)
1.旦日飨士卒
2.当是时……范增说项羽曰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所以遣将守关者……
5.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犒劳。
这个;劝说。
动宾结构,没有什么。
表示原因的固定结构,……的原因。
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叫“幸”;
幸亏,幸而。
实词、难句试解
(一)鸿门宴前(1——2)
6. 使子婴为相
皆为五采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担任,动词
成为,动词
对,对付,介词
替,介词;筹划,策划,动词
7.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1.且为之奈何?
12.君安与项伯有故?
14.孰与君少长?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以事具告(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与君孰少孰长?
为(我)击破沛公军!
古代坐次
1.古代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子面北;
2.宾主之间相对,则宾向东,主向西;
3.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实词、难句试解
(二)鸿门宴上(3——4)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因击沛公于坐
3.带剑拥盾如军门……欲止不内
4.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
5.樊哙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
6.项王未有以应
7.沛公起如厕
料想
趁机

阻止;通“纳”,接纳
瞪眼;眼眶
翻转;吃
有用来……的办法
往,到
实词、难句试解
(二)鸿门宴前(3——4)
翻译下列句子
1.客为何者?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臣请入,与之同命。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实词、难句试解
(二)鸿门宴后(5——6)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顾:考虑;细谨:细枝末节; 让:谦让。
方:正;为:是;何辞为:辞何为:辞什么呢?
置:放弃,丢下;车骑:车马和随从。
置:放置,撞:敲击;破:使……破碎。
即“独骑脱身”
实词、难句试解
(二)鸿门宴后(5——6)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8.闻大王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度(duó):估计;才。
再拜:拜两次;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单独一个人离去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请:请允许我做某事。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直率粗犷
胸有城府
课堂作业
1.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名词用作动词。
2.安能屈豪杰之流:
使……屈身。使动用法。
3.其疾病而死:
患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4.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名词用作动词。
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暴乱。形容词用作名词。
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奴隶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7.令五个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老死。形用作动。
说说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惋惜。形用作动。
说明、阐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亦以明死生之大: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尊敬;爱护。形容词用作动词。
(后)老人;小孩。形容词用作名词。
11.汝幸而偶我:
婚配。形容词用作动词。
12.卒不忍独善其身:
修治。形容词用作动词。
13.瓜分之日可以死:
像瓜一样,名词作状语。
14.当尽吾意为幸:
全部理解。形容词用作动词。
课堂作业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