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与凝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熔化与凝固

资源简介

#4.1熔化与凝固
尊敬的各位老师:
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熔化与凝固》。下面我将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熔化与凝固》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涉及物质的分类这一方面,课标要求学生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分。此外,熔化与凝固的两态变化学习也为之后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的物态转换提供了类比条件,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物质形态以及物质间的转换观念。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全面理解熔化、凝固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的现象和特点,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3)的学生,本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物质的三态,知道了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同时能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但还不能用科学的概念来描述这些状态变化的过程,并且没有接触过晶体、非晶体的概念,以及晶体、非晶体的物态转化特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生疏。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分析及探究能力不强,抽象思维主要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晶体的概念,晶体熔化的条件、过程及特点,区别晶体与非晶体,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变化图像。教学难点为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的图像。
根据教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四个维度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熔化、凝固、晶体以及非晶体的概念;根据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区分晶体与非晶体;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并进行区分,发展比较分类的能力;学习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尝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现象;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STS——通过阅读材料,感受液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带来的进步。
为了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将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利用图片展示法、演示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我将逐一从回顾已知、探究实验、图像分析、课堂小结这四个环节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 回顾已知,导入新课
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物质的在自然界下常见的三种状态,通过PPT展示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图片,引出水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也可以有液态变成固态,从而引出融化和凝固的概念,进入新课的学习。将小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对比实验
先让学生讨论“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熔化的条件——温度,再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组织小组讨论,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四人小组,进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要求记下实验数据。因为这个实验涉及酒精灯的使用,在实验开始之前,我将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用描点法画出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图像。
第三环节: 图像分析,归纳概括
选取实验结果较好的一组学生的图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分析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熔化特点。再介绍熔点和凝固点,并列举几种晶体的熔点。最后举一反三,展示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区分。对液晶进行简单介绍,并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晶体、非晶体以及液晶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运用的资料,以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让学生复述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以及凝固点的概念,并举出相关例子。
最后是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