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家争鸣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7张PPT。百 家 争 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1、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百家争鸣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背景)2、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
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
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1、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
解放。3、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
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
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孙武 孙膑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姓孔,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1)治国思想:“仁”的思想。(一) 儒家: A、孔子①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②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③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教育方法)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学习方法)要谦虚好学,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①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2)、教育思想:②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③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④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孔子广开私学,“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
“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2、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B、孟子 1、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2、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3、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著有《孟子》一书。 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主张: 老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二)道家:(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辨证思想)(2)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A、老 子B、庄 子 战国时期,庄子(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墨翟,战国时期人, 主张“兼爱”、“非攻”。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三)墨家:墨子(四)法家: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 1、“法治”: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2、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 
孙子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五)兵家:A、孙武 提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
“出其不意,攻其无(不)备”
等军事名言。
著有《孙子兵法》。
孙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兵家的鼻祖。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B、孙 膑著有《孙膑兵法》。
主张“事备而后动”。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将,妒忌孙膑之才能,诓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主张慎战,强调“事备而后动”,就是说,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又强调指挥战争的人必须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还论述了怎么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怎样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怎么灵活运用战法等.著有《孙膑兵法》.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孔子春秋晚期“仁爱”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春秋晚期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孙膑诸子百家简表三、“百家争鸣”的意义:2、各家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3、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1、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四、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家?儒家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孔子思想家:仁教育家:开办私学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 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因为: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
(2)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
(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儒家的“仁政” ——
*法家的法治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
*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平崛起……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五、古为今用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老子
孙子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思想渊源
“礼治” 、有教无类当今的思想观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为而治法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要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使之现代化,古为今用。六、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