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感悟课标新理念1.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二、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教材P30 1~4自然段,完善下列知识点) 能量来源: (1)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 基本过程: 并被地面 和 。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 。 最后结果: 是近地面大要直接的热源。 作用:大气的受热状况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 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你知道吗?(反射、折射、散射、大气逆辐射对应下填)雨后彩虹,是由于大气中小水滴的( )作用而成的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作用(交通等警示信号多选用波长较长的红灯或红色标志;旭日、夕阳、朝霞、晚霞呈桔红色;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是明亮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天上的白云)夏季多云的夜晚,比晴天的夜晚气温高是由于大气的(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秋末冬初用烟幕保护田地中的农作物) 3、探究:分组处理教材P31“活动”。 研习点2 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热力环流(结合教材P31 1自然段,P32 1~2自然段,完善下列知识点)作用:(1)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2)各种天气的变化大气运动能量来源: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概念:由于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 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规律小结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同一垂直面,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相反同一垂直面,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凸起为高压,凹下为低压技巧点拨:一知气温高低(近地面)二判气流升降(垂直)三推气压高低(垂直)四定气流流向(水平)3、给下列各热力环流加上适当的箭头4、探究:处理教材P33“活动”三、随堂巩固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 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图中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中字母“A” B.大气的反射作用——图中字母“D”C.大气的吸收作用——图中字母“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图中字母“C4.下列选项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高空形成了高压,冷的地方,高空形成了高压B.同一垂直面,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相反C.同一垂直面,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气压高D.气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5.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贴近高考读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图,回答6~8题:6.A、B两地受热的是 ,空气作 (上升或下降) 运动,冷却的是 ,空气作 (上升或下降)运动。7.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表示气压最高的 数码是 , 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8.近地面AB之间大气运动方向是 。9.由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 。大气大气上界太阳地面CABD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学习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学习过程: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意义:①调整了全球的 分布;②各地 变化和 形成的重要因素。2、“单圈环流”的形成参照课本P33活动,并在右图上标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两极地间的热力环流。(1)假定条件:① ;② ;③ 。(2)形成因素。高低纬间的 不均;(3)形成过程: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 ,形成 气压带,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 ,形成 气压带。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 气压,极地地区形成 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4)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 偏。3、三圈环流(1)假定条件:① ;② ; ③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间的 不均;② 力。(3)形成过程:阅读课本P34-35文字和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思考以下问题。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分析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的形成过程?阅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观察并归纳总结分布规律?(指导画图)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歌诀记忆法:七压六风,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同。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①原因: 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②移动方向:北半球 季北移, 季南移,南半球 季北移, 季南移。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候、气候及 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课堂练习】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 )A.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C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D.东北3.造成地球上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 A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4.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 )A. 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C )A. 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6.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B.北半球夏季向南移,冬季向北移动C.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D.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度地区C.南北纬度40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低气压带23026/23026/66034/66034/0023026/23026/66034/66034/00高气压带冬至日秋分日春分日夏至日太阳位置学习目标: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习重、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学习过程: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非常复杂。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 ,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 差异,大陆的增温和冷却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 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结合课本P36“大陆空气柱图”,思考并回答活动问题。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1、阅读课本P37“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该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2、阅读课本P37“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3、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海洋气压中心 陆地气压中心7月 陆 海 陆 海 副热带高压带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压带 冰岛低压4、冬夏季节海陆上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 和 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冬季, 对我国天气影响显著;夏季, 对我国天气影响很大。季风环流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冬季 夏季东亚—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 的差异东亚—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 源地 风向 性质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夏季: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夏季:【同步测试】1、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断,印度低压最为突出B.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C.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D.南半球向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5题。3.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4.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冬季成因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学习目标: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锋面系统——冷锋、暖锋;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通过读图分析,能够独立分析出某地冷锋和暖锋过镜前、过镜时、过镜后的天气状况,能举例证明冷锋、暖锋的存在。能够自主画出冷锋、暖锋示意图。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能解释重庆最近天气变化的原因,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学习重点: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难点:绘制锋面系统示意图学习方法:对比分析法重、难点导学:天气系统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会出现不同的天气。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系统。锋面系统什么是气团?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稳定少变。根据气团温度与它到达地区气温的对比,可分为 (又称 )和 (又称 )。冷气团控制下,温度 、湿度 、气压 ;暖气团控制下,温度 、湿度 、气压 。回忆“极锋的形成”和“副高对我国东部降水和旱涝的影响”等部分的内容,冷、暖空气相遇会怎样?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 ,亦称 ,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由于 , ,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 ,暖气团在锋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 、 、 等天气。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冷锋是指 的锋,暖锋是指 的锋。选择合适的图例,在下图中画出冷锋和暖锋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例:冷锋运动路径: 暖锋运动路径: 锋线: 锋前: 锋后: 冷锋-大气运动示意图暖锋-大气运动示意图推测上图中当时甲、乙、丙地天气情况(温度、湿度、气压等),说明理由。冷锋大气运动示意图中,甲地天气: 乙地天气: 丙地天气: 暖锋大气运动示意图中,甲地天气: 乙地天气: 丙地天气: 推测上图中甲、乙、丙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说明理由。冷锋大气运动示意图中,甲地天气: 乙地天气: 丙地天气: 暖锋大气运动示意图中,甲地天气: 乙地天气: 丙地天气: 观察教材上图2.19和2.20冷、暖锋示意图,找出冷锋与暖锋的异同,试试看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点:相同点:你能举例证明冷锋和暖锋的存在吗?日常天气变化中哪些与锋面系统有关,分别是哪种锋面系统影响的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冷、暖锋特点。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天气实例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冷锋暖锋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复杂的知识吗?想象一下,冷锋和暖锋中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移动与生活中的什么情况比较相似?巩固练习:【题目】读图完成下列1~3题: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 )A.天气晴朗温暖 B.气压高C.天气阴 D.气压低2.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较大 B.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C.暖气团含有大量水汽 D.冷气团携带有大量沙尘3.北京处在④阶段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冷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B.暖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C.冷空气已经变性,气温开始回升 D.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4.读下图分析回答:图中A、B、C为同年内出现于我国的三条锋面,其中B、C为准静止锋.(1)从发生时间看,B多发生于_________,C出现在_________(2)从形成原因看,A是_________气团(按生成源地)南下过程中产生的锋,B是_________造成的,C则是_________而形成的.(3)A锋过境后因普降大雪而带来的“雪后寒”,其成因除积雪融化吸热外,还因为①_________②_________(4)近年冬春,我国华北、西北扬沙或沙尘暴天气肆虐,一般地说,这种天气系统属_________.答案:1.AC;2.AB;3.AC【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应该读懂示意图,明确图中给与的各种信息,表示“N”的箭头是指示方向的,由于此箭头的存在,可以了解显示空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的是冷空气,同时可以知道锋面的类型是属于冷锋,判断出锋面类型,第一题答案很容易得出,冷锋到来之前,受暖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温暖,气压较低;锋面到来时,出现大风,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导致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从而产生大风,因此第二题的答案为AB;锋面移出本市后,受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压较高,气温降低,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逐渐变性,气温开始回升,因此第三题的答案为AC。4、(1)夏初 冬半年(2)极地大陆气团 快行冷锋;北方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南下冷空气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3)①受冷气团控制 ②新雪反射率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快行冷锋丙甲乙丙甲乙【学习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成因;2.能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移动规律;3.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和分布;能说出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影响4.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并能掌握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5.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学习链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学法指导】 通过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掌握。【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A级)(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 、 。(2)大气成分 作 用氧氮二氧化碳臭 氧水汽和杂质(3)大气垂直分布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天气现象复杂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为主。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上图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3、大气的运动A、热力环流如右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____ 运动,再形成_________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C级)B、大气水平运动——风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C级)(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3)该风向形成图是( )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成一_________。4、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将下图左图用箭头补充完整,熟练记忆右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方向。5、季风环流(1)形成原因 : 、成因:(2)东亚季风风向:夏季盛行 、冬季盛行夏季风:成因:(3)南亚季风 冬季风:风向:夏季盛行 、冬季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B级)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比较表(B级)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气压状况水平运动方向垂直方向(中心气流)天气现象【学习小结】【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级)A.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B.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A级)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级)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4.有关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B级)A.大气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地面相同B.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C.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D.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5.1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B级)A.副热带高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所有的气压带6.关于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B级)①我国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有关 ②我国的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主要是由暖锋活动形成 ③我国夏季也有冷锋活动 ④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当上海东洋面上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反气旋时,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B级)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8.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B级)9.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C级)A B C D10.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C级)二、综合题1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B级)(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2)一般的说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12、读“北半球某地气旋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Pl、P2、P3三条等值线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2)甲锋面属 锋。(3)该天气系统中心盛行 气流。(4)A、B两点的风向:A点 风,B点 风。(5)A、B、、C、、D、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 能产生降水的是 。(6)未来一段时间,A地的天气将如何变化 13、 读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下位置看,冷气团一般在锋面的 ,原因 。(2)锋面的位置一般都向 气团一侧倾斜。(3)降水的形成,必定有一个暖气团的上升过程。从这点看,降水主要由 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成,降水一般降在 气团一侧,就暖锋来看,降水易发生在 (锋前、锋后)。(4)右图为暖锋经过宁波的过程,移动方向为从甲到丙。当锋面位于甲处时,乙处的气温较甲处 ,当锋面位于乙处时,市区往往出现 天气, 在锋面从乙处移到丙处的过程中,市区气温的变化是 ,气压的变化是 。14、读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据图分析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 季节。(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B是 ,C是 。造成海陆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由于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B,从而切断了 气压带。(3)此时D地盛行 风向的风,E地盛行 风。(4)E地此时盛行风的成因主要 。(5)E、D两处季风的成因是否相同 【学习(教学)反思】(课堂总结、 完成作业、解决问题、 学习态度)第二单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答案教师版保留二、综合题12、 (1) Pl、P2、P3 (2)冷 (3)上升 (4)西南 西北 (5)A CD(6)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13、 (1)下面 温度低,密度大 (2)冷 (3)暖 冷 锋前 (4)低 连续性阴雨 气温升高 气压下降14、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热带高压 东南 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不同1004100610081010(hPa)②③①④⑤冷热冷冷冷热冷热热冷热热ABCD①陆地—海洋④陆地—海洋③陆地—海洋②陆地—海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00N 600 300 00 300 600 900SABCD上升 空气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地理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导学案.doc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地理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导学案.doc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导学案.doc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 导学案.doc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地理2.5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