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王昌龄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①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②。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①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②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中,“高卧”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澹水木”照应上句的“月初吐”。
B.诗人由窗前的“清辉”、“演漾”的明月产生丰富联想,展开下文对人事的感慨。
C.“澄澄”形容月光清亮透明的样子,“变今古”是“今古变”的倒装,写变化之大。
D.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笳曲①
王昌龄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②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③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注】①胡笳曲:乐府旧题。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西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晋军将领刘琨在晋阳被敌军重重围困,无法解脱;最终他利用一支胡笳,退敌五万精兵,传为战争史上的佳话。本诗写的就是比事。②金笳:即胡笳,管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③关月:乐府旧题有《关山月》,下句中“海风”所指不详,可能也是乐府旧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着一“已”字表明情况万分危急,“几重围”更是言简意赅地突出事态的严重。
B.胡笳一“引”让“出塞衣”上落满思乡泪,这和“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同样的悲壮沧桑。
C.颈联虚实结合,着重表现胡笳乐曲,将乐曲中展现之景写得宛如眼前实有之景,写活了胡笳声。
D.这首诗以诗歌艺术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胡笳退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叙事诗。
4.《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此诗“结用事佳切”。请结合尾联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何九于客舍集①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②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②罍(léi)觞:酒器。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做客桂阳犹如鸟归巢,突出何九的热情款待。
B.五、六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有俯视有仰望,山青水绿,天阔月明。
C.七、八两句写主客下楼月夜行舟,两人推心置腹地交谈,不知不觉进入松竹之地。
D.全诗写景真切如画,语言含蓄贴切,传意如在眼前,延续了诗人边塞诗的雄浑。
6.诗末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赠张荆州①
王昌龄
祝融②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
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
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舄③仍未去,苏耽④宅中意遥缄⑤。
【注】①开元二十六年,诗人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途径荆州写下此诗,张荆州,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②祝融:华夏族人上古神话人物,后世尊为火神。③王君飞舄(xì):喻指仙人的行踪。舄,鞋子。④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栽:苏耽,又称苏仙公,桂阳人,汉文帝时得到。相传苏耽飞升前留母一柜子,说是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看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此后扣柜就不再灵验了。后常用为修道成仙者的典故。⑤遥缄:远处寄来的书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用字巧妙,现象奇特,一个“衔”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祝融峰被紫云环绕、高耸入云的雄伟壮阔。
B.首联第二句大胆着色,色彩鲜明,苍翠的山峰、皑皑的白雪,两相映衬突出了色彩的绚丽,令人耳目一新。
C.颔联叙事抒情,心胸豪迈。诗人借写自己沿着石壁向上攀登,登上祝融峰顶,驰然高卧,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D.尾联用典抒情,表意含蓄,“苏耽宅中意遥缄”运用典故,表达了想要修道成仙的想法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8.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①好。
【注】①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中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诗人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B.五、六句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异曲同工,写“幽并客”赴沙场建功立业,主要表达诗人感佩之情。
C.七、八句用“游侠儿”与幽并客对比,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批评他们只知炫耀马匹装备。
D.此诗写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征人,力求直抒胸臆;写市井游侠,又让人联想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典型形象。
10.本诗和《诗经·秦风》中的《无衣》都写到了“战争”,但情感态度有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写景,“日色昏”写部队在傍晚太阳落山时出征,渲染场面。
B.“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一句写战士们接到战报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C.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D.战争的进展速度很快,有点出人意料,但思考之下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12.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前线的战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②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
B.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
C.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
D.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
14.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武陵①袁丞
王昌龄
皇恩暂迁谪,待罪②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③,忠贞抱生死。
[注]①武陵;今湖南常德市。②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③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迁谪”“待罪”之词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写出了与朋友相逢时的背景。
B.颔联首句借武陵溪事,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而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
C.颈联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描绘了武陵溪口“古岸桃花”“春水流涧”的美好景象。
D.尾联以马援自喻,既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也表明自己对忠贞操守的无比珍视。
16.诗中“孤舟”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D“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错误,“美人”这里指崔少府,因此这两句是“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而非远方女子的思念之情。
①对友人的强烈思念。月亮有圆有缺,但诗人与朋友有分无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通过写“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3.B“同样的悲壮沧桑”表述不当,“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是柔弱婉约,而本诗中的思乡之泪则更加悲壮沧桑。
4.①尾联叙事,写刘琨再三吹奏胡笳曲,拂晓时分,终于让胡人失去斗志,流泪撤兵而回。②“掩涕”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为本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③拂晓是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而敌军终于撤兵而还,晋阳城也终于解除了危机。尾联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
5.D “延续了诗人边塞诗的雄浑”错误,本诗较为细腻委婉,如诗人以“鸟”“林”相喻,含蓄委婉。
6.①“此意”指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以此赠予友人何九,既是勉励友人又是自勉。②“沧波风袅袅”既指主客在江边所见水波和所感夜风,又暗示了现实的清冷,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
7.C “我欲从之卧穹嵌”意为:我想要从这条路登上祝融峰峰顶,卧在祝融峰山岩高险处。结合“欲”可知“登上祝融峰峰顶,驰然高卧”说法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因事获罪,“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无从说起。
8.巧用比喻。诗人用鱼儿喻指自己,鱼儿有心脱离网罟的束缚,可是江边空无一人,只有枫树和杉树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借鱼儿的处境表达了自己仕进无门的无奈。
9.B“主要表达诗人感佩之情”错,应是对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悲凉结局的惋惜与无奈。
10.①《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对战争的乐观精神。②《塞上曲》(其一)既对年轻人曾经满怀宏图大志,最终只能“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表达了惋惜、同情,又对自恃勇武、耀武扬威、惹是生非的所谓游侠的讽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11.A “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理解错误,结合诗歌语境,“日色昏”是接在“大漠风尘”之后的,并不是指夜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12.侧面烘托。诗歌先通过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出了“大漠风尘”的环境,烘托、暗示了前线的军事形势。诗歌还通过描写未与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以及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烘托、暗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部队还在半路就获得捷报烘托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
13.D“五言律诗形式”错,这是一首乐府旧体诗;这首诗的风格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慷慨悲壮的。
14.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描写了边关严寒、孤军鏖战、百战余生等场景,通过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②对比,结尾两句叙述战士们英勇杀敌却因功多反下狱只能徒然伤心的境况,通过对比,强调赏罚不公的不合理现实,表达对士卒命运的悲悯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
15.B“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波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
16.①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此其形之孤。②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③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④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