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1.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变化情况分析:(1)不变量:水分子的大小不变;数目不变;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不变;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2)改变量:水分子的能量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改变;水分子的间隔改变;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改变。2.分子:(1)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2)分子基本特征有: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自身有能量,总是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3)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①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容易干:阳光下,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更容易扩散到空气中。②可将大量的液化气压缩到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更容易压缩。③糖水可以通过滤纸:糖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都很小,可以通过滤纸孔。④炎热的夏天打足气的车胎易爆炸: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隔变大。⑤搜救犬可以根据气味搜救被困人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⑥烧开水时,壶盖被顶开: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4)认识两种变化:①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微观)没有生成新分子的变化。例如: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变大。②化学变化:(宏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微观)生成新分子的变化。例如:水通电分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水分子聚集成氧气;每两个氢分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在此变化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分子 —— 氧分子和氢分子。3.水的天然循环(1)水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了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运动的结果,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必要的淡水资源。此过程中太阳提供了能量。4.天然水的净化:(1)天然水中常常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溶性矿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净化的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其他方法净化的水均不是纯净物。(2)家庭用自来水通常对天然水进行沉降、过滤、灭菌等净化操作,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可能受到二次污染,所以要煮沸杀菌后再饮用。5.纯净物与混合物:(1)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两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微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的物质。举例:海水、空气、粗盐、石灰石等。(2)纯净物:(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微观)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举例:蒸馏水、冰水混合物、液氧、食盐等。6.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常用方法——过滤、蒸发、蒸馏。(属于物理变化过程)(1)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可用过滤 法;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可用蒸发的方法;液体和液体的分离可用蒸馏 法,此法主要利用了液体之间沸点 的不同。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酒精和水的分离可用蒸馏。把食盐和泥沙分离可用过滤。(2)过滤:仪器的名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防止液体溅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及其目的。操作注意事项 目的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加快过滤的速率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使过滤操作失败三靠 烧杯尖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 防止戳破滤纸漏斗末端管口长角处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滤液溅出7.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称为硬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称为软水。(2)鉴别方法:在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出现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出现很少或没有出现泡沫的是硬水。(3)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常用煮沸法;实验室中常用蒸馏法;8.水的分解:电解水的实验(右图为简易装置)(1)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加速电解速率。(2)现象:①两个电极上都产生气泡,②两侧的试管内液面都下降,正负极气体体积比1:2。若在正极上产生了20L的气体,则在负极上理论上产生40L的气体。(4).检验:与a试管中的电极相连接的是电池的负极,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此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口诀:正一负二,正氧负氢)(5)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分解反应(6)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图例及其文字解释(7)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通电时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从微观图例来看: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8)实验获得的结论: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消耗了电能。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8.水的合成(氢气的燃烧)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备注①点燃纯净的氢气 发出淡蓝色火焰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烧杯 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和空气中氧气点燃时有水生成③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烧杯发烫 放出热量,说明此反应中伴随能量的变化,该反应把化学能转变成热能(2)氢气燃烧的微观图例及其文字描述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时,氢分子和氧分子各自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大量水分子聚集生成水。9.区别化学反应的两种反应类型(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其特点是:一变多。(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其特点是:多变一。判断上述两种基本类型时,一定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多少两个方面来思考10.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常见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腐蚀性、活泼性、稳定性、还原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物理性质。常见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吸水性等。(3)变化与性质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正在发生着。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用途又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其修饰词“具有”、“是”、“能”、“易”、“可以”等等。如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而水能电解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