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二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第二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进步思潮

世俗文化一、课前导读
1、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一股要求个 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 性质的进步思想,代表人物有 、 等。
2、黄宗羲对 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宣称“ ”,指责君主 “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他呼吁士人普遍参政议政,提出“ ”,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
3、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一般认为,农业的地位在手工业和商业之上,主张“ ”甚至“ ”。明朝中期以后,这种观念受到挑战。
4、明清小产中最著名的是 、 、 、和《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
5、明清中后期,以徽、汉两个剧种为基础,融合吸收其它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
启蒙黄宗羲李贽甘薯玉米 高度膨胀的皇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下下为主,君为客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三国演义》京剧 《水浒传》《西游记》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一、明朝晚期“异端”思想家李贽《藏书》《焚书》一、进步思潮的出现 言论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言论二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李贽的思想:(参考课本P14资料1、资料2)资料: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回族。他做过20多年的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朝官场的黑暗,后来弃官,专心著述讲学。他讥笑当时士大夫口讲“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无耻。道学家称颂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李贽辛辣地讽刺道:“啊!原来老天不生孔丘,世界就是黑暗的,怪不得孔丘以前的人,整天得点着火烛走路呢!”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公然招收女学生,还提倡婚姻自由。他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将他逮捕入狱。不久,李贽死于狱中。你觉得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言论会产生什么影响?李贽的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
(2)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影响唤醒人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意识,对当时的政治体制造成冲击。影响广泛的个性解放思潮
杜丽娘是明代后期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受父母和私塾老师的严厉管教,连在衣裙上绣点鲜艳的花鸟都要干涉。杜丽娘感到自己犹如生活在铁笼里一般。一日,她梦见自己与心爱的人一起游园,压抑的人性开始复苏。杜丽娘决定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爱情和幸福。 (1)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
(2)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材料反映了黄宗羲哪一观点?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三、“重农抑商”观念受到挑战资料1 明代学者李维桢记陕西商人王来聘诫子孙之语曰:“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商贾。”
资料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
资料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资料4 雍正时山西巡抚奏折上说,山西“子孙后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说一说,明清之际,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怎样的挑战,并分析导致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二、世俗文化的发展 资料1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称意,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明.朱载堉《山坡羊 · 钱是好汉》
资料2 课本P15陆楫和顾公爕的资料1、社会风尚的变化以上资料说明明清时期社会风尚、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清小说2、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高 鹗吴敬梓蒲松龄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明朝清朝清朝清朝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为主。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明清小说一览表1、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2、明清小说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印刷术的空前发达,创造条件。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3、欣赏戏剧成为主要的娱乐形式19世纪中期,一种以徽、汉剧种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新剧种初步形成——京剧。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起????源 徽剧、昆曲及汉剧
起源时间 距今200多年
行????当 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
发源地 安徽省安庆市
发展兴盛地 北京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文名 昆曲
外文名 Kunqu Opera
起源时间 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
发源地 苏州昆山
代表作品 牡丹亭
文化价值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的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4、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