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海南地区)一、选择题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2.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3.《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交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5.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直接用来了解当时的( )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 B.社会政治生活面貌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D.分封制度发展概况6.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A.以法治国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以民为本7.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最可信的当属A.神话传说一-“女娲补天”B.出土文物一-司母戊鼎C.电视作品-《汉武大帝》D.明清小说一一《三国演义》8.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将下列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9.《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材料反映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0.2022年2月1日,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惊艳亮相央视虎年春晚,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二里头铜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11.下图为“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C.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D.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12.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1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14.今年四川三星堆考古发掘再次惊艳世界。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杰出代表是A. B.C. D.15.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体现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A. B.C. D.16.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刻有“武王伐纣”的青铜簋,这就是著名的“利”青铜簋(下图)。由此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1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列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以上评论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水利枢纽18.与商周同时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器(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C.大型青铜立人像 D.编钟二、识图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读图,完成以下题目:A.春秋形势图是_______,战国形势图是_______。B.读地图,写出齐国的国都_______,蓟是_______的国都,在今_______。C.据地图,写出其中三次战役的名称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三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材料四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2)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表格。材料序号 观点所属学派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可知,商鞅变法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诸侯归附,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材料中已经实现了,排除B项;材料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依据题干上图年代尺中的内容,①约公元前2070年是禹建立夏朝的时间,②给公元前1600年是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时间,③公元前1046年是武王代纣,建立西周的时间,④公元前770年是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的时间,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3.D【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ABC。4.B【详解】根据“周”、“牧野”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发生牧野之战,商灭亡,西周建立,故B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传说时代,故AC均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从、王、国”等内容可知,这些涉及的是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因此可用于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B项正确;材料中的关键词并没有涉及到宗法,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全面了解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得出强调百姓非常重要;“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体现了民贵于君,是国之根本,因此体现的是民本思想,D项正确;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手资料最可信,出土文物一-司母戊鼎是第一手资料,故B符合题意。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电视作品——《汉武大帝》、明清小说——《三国演义》均中后人加工过的,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8.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是打制石器,然后是磨制石器和青铜农具,出现最晚的是铁制农具,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可知是进行分封,所以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C;根据“分封于外”可知与禅让制、世袭制不符,排除AB;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雏形,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符,排除D。10.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故选B项。11.D【详解】依据题干“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的信息可知,利簋属于文物,《尚书·牧誓》属于文献,二者内容相一致,说明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D。12.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已经会打制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项不合题意;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13.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选项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排除;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B排除;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C排除。故选D。14.D【详解】根据材料,需要选择中原出王的青铜器,根据所学知识,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而河南省属于中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选项A是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猪纹陶器,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C的器物为甲骨,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B【详解】据题干“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能够体现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半坡原始居民的陶器,排除A项;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排除C项;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材料中青铜簋是纪念“武王伐纣”的事件。故D符合题意;黄帝是原始社会的传说时期,排除A;夏朝和商朝事件不符合材料中西周时期,排除B和C。故选D。17.B【详解】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列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意思是水旱情况依据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荒年,天下都把这里叫做“天府”。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灵渠在广西、大运河是隋朝修建,与“天府”无关,排除AC项;三峡水利枢纽是20世纪修建的,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试题分析: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冶铸技术是在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影响下而发生,并自始自终得到了中原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表现的合金成分、铸造方法、工艺原则、铸造工艺和装饰工艺,才体现了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青铜器基本一致的总体趋势。故C项正确。19.(1)A.春秋形势图: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B.齐国的国都:临淄。蓟是:燕国国都;在今:北京。C.三次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任写3点)(2)材料序号 观点所属学派材料一 儒家材料二 道家材料三 墨家材料四 法家(3)阶段特征: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解析】(1)根据图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图一中有晋国,说明图一是春秋形势图;图二中有韩、赵、魏,说明图二是战国形势图。B、泰国的都城是咸阳。蓟是燕的都城,在今北京。C、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属于儒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对立面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属于道家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与能,提倡节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属于墨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属于法家思想。(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