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欢歌悲吟两相和——联读《望海潮》与《扬州慢》(课件)(共29张PPT)高二下学期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欢歌悲吟两相和——联读《望海潮》与《扬州慢》(课件)(共29张PPT)高二下学期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欢歌悲吟两相和
——联读《望海潮》与《扬州慢》
《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词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比如二者都是自度曲,都是长调,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同时两首词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专题精读这两首词,赏析两词在内容、意象、写作手法和情感意趣上的异同。
一、预习任务
1、制作柳永、姜夔两位作家作品资料卡片,卡片信息至少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传世作品集、创作缘起或背景、后人对作品的评价(至少一则)等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望海潮》和《扬州慢》,圈画出两词的韵脚,特别注意古今读音有变化的韵脚。
3、查询资料,结合教辅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4、搜集资料,结合教辅,了解“慢词”及其特点。
二、探究任务
探究1:梳理意象,比较内容
1、梳理:梳理两首词所写内容的异同,可参考下面的表格进行。
词作 《望海潮》 《扬州慢》
所写城市
判断依据
城市特点
历史背景
主要意象
意境特点
2、研讨:在填写“判断依据”一栏内容时,将词牌名“望海潮”和“扬州慢”作为判定两词所写城市分别为杭州和扬州的依据,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探究:两词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主要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4、探讨:杭州城的繁华可以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盈”字来表现,扬州城的萧条可以用一个“空”字来表现。在从写作内容的角度分析,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建议:
(1)为降低活动难度,减少对表格填写要求的歧解,教学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提供部分答案示例。“城市特点”一栏选用原文词语作答,以方便其掌握作者的创作思路。
(2)先填好表格,再进行2-4小题的探究,特别是3小题。
(3)第2小题的研讨一定要注意:词牌是词的音乐形式,一般与词的表达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初创词调时,词牌往往就是词题,能涵盖词的内容。而本课两首词均是词人自度曲。
探究2:一人一城,体悟情感
一个人,一座城,一种记忆,一种情感,阅读两首词,体悟其中的情感。
1、建构:古典诗词常常借助特定意象来营造意境,又借助特定意境来含蓄表达感情。利用“探究1”表格中的“主要意象”“意境特点”两栏内容,推断、概括两词作者所用意象表达的基本感情。
2、讨论:在诗词作品中,除了通过上述“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表达思想情感,作者还可能通过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泄露天机”。自由朗诵两首词,找出自已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词或句子,并简要分析该词或该句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建议:
(1)学生要在完成“探究1”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意境来体悟诗歌的情感,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2)要学会如何找“诗眼”,并通过诗眼来体悟情感,同时可以利用预习任务中的创作背景等内容
(3)情感往往有多种,要尽量找全
探究3:赏析技巧,比较手法
两首词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点,再次阅读两词,探讨下面的问题。
1比较: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诗词同类诗歌确有其共性,比如山水田园诗的“写景”,咏史怀古诗的“写古”等。说说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探究:有关《望海潮》一词,有下面两则广为流传的逸闻,这两则逸闻存在着难以考证的缺点,但读者却普遍认可这两个故事为真。请从诗歌艺术鉴赏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逸闻一: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竭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杨浸《古今词话》)
逸闻二: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
3、探究:有读者认为,《扬州慢》用典太多.而且化用的都是杜牧的典故,既增加了词的阅读难度,又不小心暴露了作者文学视野逼仄的缺点。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在梳理本词所用典故的基础上,表明你的观点,阐释你的理由。
建议:
(1)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分析时角度要全,要准
(2)第2题使用了两则材料,实质是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探讨
(3)第3题注意先梳理出所用典故(此处皆为语典),再阐释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注意思考两个问题:从艺术角度看,词人为什么要用典?为什么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
展示与分享
小组探究:注意结合预习任务中搜集的资料
形成小组探究成果,做好展示分享准备,可以制作PPT
小组展示,分享,共同补充、完善
形成最佳成果,贴入班级文化角
三、部分参考提示
此部分仅作参考,以供师生们探讨
探究1:第1题
词作 《望海潮》 《扬州慢》
所写城市 杭州 扬州
判断依据 钱塘、怒涛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杜郎俊赏、二十四桥
城市特点 形胜、繁华、清嘉 萧条、空
历史背景 北宋盛世 南宋战后
主要意象 烟柳、画桥、云树、怒涛、湖、桂子、荷花、菱歌、箫鼓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
意境特点 繁华、壮丽 凄清、悲凉
探究1:第2题
词牌是词的音乐形式,一般与词的表达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初创词调时,词牌往往就是词题,能涵盖词的内容,比如白居易初用“忆江南”词牌时,该词所写内容即为思忆江南。
《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准左名都)》都是自度曲,由柳永和姜夔初创。“望海潮”一名,包含着本词中所写的在“钱塘”可以观赏到壮阔的钱江涌潮的内容;而“扬州慢”一名,则明白告知读者该词是写劫后扬州的慢词。所以,“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名,在这两首词中可以视为确定表现对象的依据。
探究1:第3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将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如罗列“画桥”“风帘”等人文风情意象后,转而呈现“云树”“怒涛”等自然景色意象,随后又转列“珠玑”“罗绮”等人文意象,再转接下阕的“重湖”“桂子”等自然意象,最后以“菱歌”“萧鼓”等人文意象收束。这样的意象组合方式,使全词描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平铺直叙、呆板黏滞的缺陷。多变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
《扬州慢(淮左名都)》按时间顺序组合意象,先写白天的“荠麦”,再写黄昏时的“清角”,最后写夜中的“冷月”。这样的意象组合,有序而全方位地呈现了扬州城萧条空寂的特点,同时暗示作者意绪步步趋冷的变化。
探究1:第4题
杭州城的“盈”:景美——“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优美的乐声——“箫鼓、菱歌、羌管”;歌舞升平——“嬉戏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扬州城的“空”: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
探究2:第1题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居民生活安乐的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出对劫后扬州萧条、空寂、荒芜的震惊和悲哀之情,黍离之悲。
探究2:第2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联系本词为柳永投赠孙何之作的背景)。
《扬州慢(准左名都)》中的“惊”字,最能表现本词感情,可视为本词词眼。“惊”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根据唐圭璋先生的解说,作者“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禁唏嘘”,“‘重到须惊’一层,‘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炼句烹,振动全篇。末句收束,亦含哀无限”。
根据唐先生的解说,联系词前小序交代的创作背景,“惊”字所表达情感至少包含以下几点:①震惊于劫后扬州的荒凉;②震惊于自己(杜牧)无法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悲怆;③震惊于物是人非的悲凉;④震惊于花开无人赏、国难尚未息的现实困境。
探究3:第1题示例
①描写眼前所见城市之景,均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虚实结合的运用。《望海潮》中所写之景“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指,虚实结合间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乐,充满着和谐,形成美好的境界。《扬州慢》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准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乃是借用,组合在一起,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写扬州今日的萧条,都是实写。
探究3:第2题示例
①本词采用铺叙手法,全方位展示了杭州的繁盛、安乐、壮美、秀丽。
②点面结合,既有整体介绍,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又有细部聚焦,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读者对杭州的美好形成感性而深刻、全面且深入的认识,进而产生对杭州热爱、企羡、向往的情感。
探究3:第3题示例
梳理典故(语典):
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赠别二首(其一)》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使用典故,使得全词叙写虚实结合,内容从实写的眼前扬州,跳跃到虚写的昔日扬州,拓宽了意境,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作者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是为了将本词的写作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上。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突出了自己面对劫后扬州的沉痛和悲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