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学案(pdf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鉴赏 学案(pdf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
古诗鉴赏
【场景导入】
问题一:你能说出这是谁的诗吗?
问题二:这首诗在情感上是什么呢?
问题三:你又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寻导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法备注
【试题来源】原创
【难度】3
【知识点】
【场景】非题目
【环节名称】场景导入
【教学建议】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导入中诗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可以提问学生从哪个方面能体会古诗的情感,对古诗进行鉴赏。
第三步:引入本节课的重点一古诗中的情与景(意象)的关系。
答案
问题一:
李清照《声声慢》
问题二:
第1页(共19页)
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
婉凄苦。
问题三:
从诗句的景中可以体会出情感的不同。《声声慢》中的下阙中“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是对景色的描写,通过对悲景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悲情。
解析

【知识梳理一】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结构关系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以情结景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乐景写乐情
正衬
哀景写哀情
内在关系
乐情写哀情
反衬
哀情写乐情
教法备注
【试题来源】原创
【难度】3
【知识点】
【场景】非题目
【环节名称】知识梳理
【授课时长】5分钟
【教学建议】
第2页(共19页)
Φ
第一步:教师讲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点不用过多地赘述,让学生明白含义即可,
在题目中进行具体讲解。
第二步:教师可以对于情景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具体的古诗进行举例说明。
乐景衬乐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干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是正衬中的
以乐景衬乐情。
哀景衬哀情: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
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
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
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这就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
答案

解析
一、从情与景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
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
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借景抒情:
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3.寓情于景:
也叫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以景结情
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5.以情结景: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
情之笔。
注意区别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其重点在情。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二、从情与景的内在联系的角度
正衬:
以乐景写乐情:顾名思义,诗人描写欢乐的场景或美丽的风景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愉悦。
以哀景写哀情:诗人用凄惨的苍凉的笔法描绘出凄凉的沧桑的画面,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
快。
第3页(共19页)@
古诗鉴赏
【场景导入】
问题一:你能说出这是谁的诗吗?
问题二:这首诗在情感上是什么呢?
问题三:你又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寻导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知识梳理一】
第1页(共10页)
0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结构关系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以情结景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乐景写乐情
正衬
哀景写哀情
内在关系
乐情写哀情
反衬
哀情写乐情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故事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②。看五陵
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
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③五陵:西汉高
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第2页(共10页)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知识梳理二】
形象
设问方式
塑造方法
人物比较
人物形象分析
知背景
解答思路
抓细节描写
明表现手法
6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
宋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
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③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
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①乾道六年(1170),三十一岁的辛弃疾,应召在延和殿晋见孝宗,陈奏恢复政见,被任为
司农寺主簿,自此在临安做了约近两年无关恢复大计的簿计小吏。在此期间,辛弃疾游学冷泉
亭,题写了此词。
②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诗人故乡济南素
有“泉城”之称,他家乡的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③琅玕:美石,一说指绿竹。
(1)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面,欲写名泉,先写奇峰,欲写奇峰,先写水木。鉴赏此词上片前五
句写水木的诗句。
(2)下片“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写游亭活动,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结合诗句分析下片一恨"字抒发的情感?
第3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