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促织》与《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促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明确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理解本文写作目的。3.总结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效果。【教学重点】1.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2.感知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教学难点】总结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效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宋徽宗喜欢踢球,重用了踢球踢得很好的高太尉,结果是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明宣宗的爱好是斗促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促织》 1、作者简介 蒲松龄,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 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任务一 梳理情节1, 成名一家有什么样的遭遇?征虫受罚,惟思自尽 悲神卜得虫,举家庆贺 喜虫失儿死,抢呼欲绝 悲得虫进献,裘马扬扬 喜找出描写成名最痛苦的段落,读并体会其中感情。找出因为献促织而得到赏赐的句子。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因为小促织,使成名一家有大的起伏。任务二 感知形象1.文中出现几只促织,哪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例如 最后出现的小促织。特点(1)英勇善斗,机灵,能斗过蟹壳青公鸡及一切促织。齐读小促织斗鸡部分,赏析小说第7段。你认为这段哪些句子很生动形象?因为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或技巧?例如:这一段有多处动作细节描写,写出小促织的英勇善斗及机灵。有多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写出少年及成名情感的变化。使小说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用蟹壳青来衬托小促织,开头写小虫的蠢若木鸡,是欲扬先抑。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对成名很亲近,可以与俊健促织得来过程对比。 从第4段可以看出俊健促织得来的艰难,找出相关的词句。 如环境描写,动作的艰难,小促织不愿出来。 第6段小虫伏在壁上,跃入成名襟袖间,对成名很亲近,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这不是一只普通促织,而是一只很奇异的促织,因为它是成名儿子的魂魄化成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跟他的父亲有关系。2.你认为成名是一个( )的里正。是一个( )的父亲。并说明理由。成名是一个迂讷忠厚的里正,是一个不太疼爱儿子的父亲,一边是痴傻的儿子,一边是空的蟋蟀笼子,成名却亦不复以儿为念。后来也没有说他看出促织是儿子魂魄化成。这是一个异化的父亲。成名遭遇了很多,作为一位正常的父亲,最让他高兴的应该是儿子死而复生,他却只是喜,两次大喜都与促织有关,最让他生气的应该是儿子被逼死,小说中唯一一次发怒却是对自己的儿子。 成名的妻子因为儿子弄死了促织大声斥责,也是一位异化的母亲。成名夫妻俩都已经异化,他们的儿子也异化成虫,一家人都已经异化。 他们异化的原因是什么天子喜欢促织,有官员向上司献媚,责令里正常供,里胥借此敛财,被宰严限追比,两股间脓血流离。 天子本来应该勤政爱民,赏罚公正,这个天子却喜爱促织,官员本该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这些却官贪吏虐,欺压百姓。他们都已经异化。正是异化的社会环境导致成名一家人的异化。任务三 探讨结局3.你觉得《促织 》是大团圆式喜剧结局吗?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也说明他家想脱离苦海,除非有神仙来帮助。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无休止,表明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表明更多老百姓受到迫害,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些更能表明当时社会的异化,突出《聊斋志异》的异化。这篇小说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异化讨论一下。成名这个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它一个读书人,却靠献促织入学校,由贫到富。一个读书人,整天提着促织笼子捉促织。成名老实迂讷,却被杖责。“宰”之前仗责成名,后来却因为成名以卓异闻。任务四 赏析手法4.文中有两个幻想情节,这种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下面的材料与课文作比较有什么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加入求神问卜和儿子身化促织两个情节。1.第一个情节表明成名一家已经走投无路,所以才去求神问卜。第二个情节表明在官府的逼迫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才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表明当时的社会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2.突破现实限制,丰富小说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传奇色彩,3.这里寄托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同情,表明广大人民良好愿望。4.没有这两个情节就没有后来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不能表明整个社会的异化,这样写深化了主旨。总结: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一家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唐 ,官贪吏虐,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罪恶现实。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感受蒲松龄发自肺腑的声音。作业:预习《变形记》,并比较《促织》与《变形记》“异化”的异同点。板书设计: 促织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天子 官 异 小促织 大起伏 虫 成名 成名之妻 小乐趣 大灾难教学设计思路: 以“异”为中心进行设计,先分析一只很奇异的虫,由成名的儿子魂魄化成,成名夫妻俩把促织看得比儿子都重要,因为小小的促织主宰着一家人的命运,成名一家的异化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天子喜爱促织,官员借此敛财并逼迫百姓,他们也都已经异化,整个社会充满奇异现象,揭露现实的黑暗及对百姓压迫之重。整个设计贴近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寻找,去赏析,去探究,力求以“语言的建构与使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学科素养。理清波澜起伏情节,品味精妙传神语言,赏析奇幻风格。感知作者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笔法及力度。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关注作品批判性。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细致体会小说中变形内容。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分析异化原因3.比较《促织》与《变形记》异同点。学习重点:1.细致体会小说中变形内容。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分析异化原因学习难点:比较《促织》与《变形记》异同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 合作探究法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二.教学导入: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三.作者作品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等。背景介绍: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任务一:变形探究一)题为《变形记》,此处“变形”一词至少可以包含几个层面的内容?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研读,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 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3)开锁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4)退回房间时的艰难。但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是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找出相关句子。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3.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就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更何况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呢?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二)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此处“变形”是指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任务二 分析原因(一)原因之一:孤独格里高尔是典型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也仅是“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除此之外,平时的交流谈心几乎没有。他在家庭中是孤独的。第二,格里高尔的工作很辛苦,成天都在奔波。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往来,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他在社会中也是及其孤独的。(二)原因之二:恐惧首先,表现在变形前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工作无法选择。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可是,为了家庭格里高尔无法根据喜好来选择职业,只能继续坚持这种“累人的差事”。格里高尔所感受到的不安和恐惧都是导致他变形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他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恐惧也是外部环境给予的,社会和家庭给予他的压抑无所释放,从而走向了极端的解脱——变形。综上所述,格里高尔的变形并非偶然,而是由异化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必然,这与他自身感受的被压抑、得不到排解,以及作者有意识的形象投射有密切的关系。异化,使得格里高尔变成了一个僵化的工作机器,即使变成了甲虫,而这种孤独和恐惧无法得到纾解,所以才造成了最后的极端,也就是变形。任务三 探究结局有人认为作者让主人公变成一只甲壳虫是荒谬的影响了小说的现实性,把主人公描写成为一个遭遇了不幸(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伤残、政治攻击等)更加真实可信,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明确:当然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但这样的构思其艺术效果不如变形那样强烈。因为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睛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或不给他送饭吃。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任务四 比较阅读《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一番比较解读。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1、同写“变形”, 却各有背景在研究文学作品时, 古人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 即要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卡夫卡与蒲松龄虽然都写到了“变形”, 但写作背景不一样。卡夫卡的创作主要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蒲松龄的创作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卡夫卡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构思呢 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十分紧张。他的父亲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成为一个中等资本家, 深感创业的艰辛, 家业的来之不易, 希望集全家人的力量巩固它、扩大它, 特别是对四个儿女中唯一的儿子卡夫卡寄予了厚望,他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他的父亲横加干涉;他想专门从事写作,却又为生计奔波;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却又每天上班;他渴望婚姻, 却又多次退婚。在别人看来容易的事情, 在他这里被“卡住”了, 他觉得自己被生活和社会排斥了, 他的内心始终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力量使他把变形作为逃避现实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变形的想象中将外在的世界变成他的内在世界。可以说《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个人精神自传”。《促织》是蒲松龄痛批现实之作,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 他都深有体验, 再加上他一生经历坎坷潦倒, 有才却无用武之地, 而社会黑暗, 政府专制, 迫于政治压力不能直言现实, 他只能将满腹愤懑之情借人外的世界来宣泄。可以说他的《促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2、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格里高和成名都是社会中的小人物, 都善良、忠厚, 但在现实中却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无论悲喜都由外界的力量来决定。两部作品通过两位主人公的遭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不一样的, 《变形记》揭示了在异化世界里人悲惨的生存状态,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绝望, 《促织》揭示了统治者沉溺玩乐, 以致朝政黑暗, 民不聊生, 个人荣辱系于一小小蟋蟀的残酷现实,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作者笔下的皇帝不理朝政, 只顾自己玩乐, 以进贡的蟋蟀的优劣作为奖惩的凭证;手下的官吏投其所好, 不务正业, 媚上欺下, 假公济私, 有谁想过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呢 试问在这样的社会中正直的有才能的读书人能得到赏识吗 文中黑暗的现实和读书人的遭遇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卡夫卡的痛苦来源于他对社会的超前认识。卡夫卡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 因而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人的存在是荒谬的, 人随时随地都会被外在的力量异化。格里高利的变形就是作者的变形, 因为他的内心对现实的一切都充满恐惧感, 在别人看来唾手可得的、再正常不过的东西, 对他来说很困难、很异常, 他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可以摧毁他的障碍”,如果能用笔将之描述出来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3、传统与颠覆———写法解读《促织》与《变形记》虽然都写了人变为虫的故事, 但在艺术特征上是传统与颠覆的关系。传统小说注重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情节发展的起伏性, 重视叙事描写, 注重客观再现现实等。《促织》作者善于促使情节曲折发展, 文中多次设置悬念, 事情发生了多次变化, 跌宕起伏, 波澜丛生, 读来乍喜乍忧, 且哀且怒, 扣人心弦。《促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很重视, 如描写少年游侠儿, 写了他的三笑一骇,一个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又无知好笑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虽然作者写到了人变为虫, 但虫具有的是小说的发展所要求的人性, 没有虫性, 这和《变形记》中的虫是不一样的。这种写法也是中国传统写法, 如梁祝化蝶、人死后化为鸟等, 常常借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促织》的此种写法就是作者给可怜的成名一个完美的结局, 也向统治者喊出了千万人的心声。因此总体来看, 《促织》基本忠实于传统写法, 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小说。《变形记》则基本颠覆了传统的写法,它不太重视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文中开头就写格里高利变成了甲虫, 但没有交代原因;也不以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是以格里高利的心理活动展开情节的发展。作者善于营造气氛, 他突破了传统小说惯用的独立的环境描写模式, 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言行和景物的描写, 共同渲染出一幅阴冷孤寂、烦躁不安、绝望的浓厚气氛。作者通篇没有作出任何评论, 只是客观地描写人物内心意识活动, 让读者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感受, 这和《促织》中作者借“异史氏曰”来直抒胸臆是不一样的。作业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也是一篇变形小说 ,对《变形记》与《疯狂的君子兰》进行比较阅读。板书设计 变形记 卡夫卡 孤独 恐惧 比较阅读: 1.背景 2.主题 异化 3.写法 格里高利教学设计思路:《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作者卡夫卡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学作品,理解上有不少难度,加上课文较长,语言平淡冷漠,文中有静止的大段心理描写,这些都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教学上,一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二要找到切入口,提纲挈领理解课文;三要抓住语言,突破重点难点;四要联系实际,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和意义。一、充分预习,相信学生在课外会自觉去看课文,但往往多关注情节,而不会耐住性子扣住语言去品味形象、把握主题。可运用投影,提供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促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读有目的,边读边思:1.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主要情节是什么 2.课文写了几种“变形”,蕴含着什么深意 3.读了课文,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你还思考到什么 课文较长,因此找到切入口至关重要,可从题目入手,抓住“变形” “异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