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DF版)

资源简介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
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文本的内容结构
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课程标准的实施重点
结语
一、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背景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3维12指标)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核心素养7大能力 OECD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8种能力 经合组织3个互动9种能力
文化基础
文化底蕴 科学精神
科学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学科
核心 人地协调 模型建构 科学论证
素养 价值判断 道德规范 创新思维 科学推理 质疑创新 探究实践
家国情怀 科学论证
自主发展
科学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学科
核心 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 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素养
探究兴趣 学习能力 科学探究中 珍惜生命 人地协调 学习能力
科学探究 的信息意识
社会参与
科学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学科
核心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劳动意识 问题解决 技术应用
素养
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 合作分享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 技术与工程实
人地协调 践
背景二:基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英国 法国 德国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 芬兰 加拿大 印度 瑞典 俄罗斯 新加坡 美国
背景二:基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趋势1:聚焦核心概念
2022版课标 美国NGSS 芬兰 我国台湾地区
小学阶段:
1.人体生长发育
2.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
3.周围环境、
4.实验探索
5.个人与健康
核 6.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综合性内容。
心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PS1.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主题:
概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PS2.运动和稳定性 1.自然界的组成与特性中学阶段:--物理学\化学
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PS3.能量 2.自然界的现象、规律1.自然科学研究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PS4.波及其在信息传递技 与作用
2.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中的物理\化学
术中的应用 3.自然界的永续发展
3.社会中的物理学\化学
4.物理学\化学塑造的世界观
5.相互作用和运动
6.电
7.物质的性质与结构
8.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背景二:基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趋势2:关注学习进阶
一、考虑学生对概念的实然情况
二、关注学生对概念理解深度的发展
三、保持学生概念发展的连贯性
背景二:基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趋势2:关注学习进阶
一、考虑学生对概念的实然情况
二、关注学生对概念理解深度的发展
三、保持学生概念发展的连贯性
背景二:基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科学教育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探究思想
趋势3 重视思维、探究、实践
----科学探究从一经开始就伴随着科学思维
作为 作为 作为 作为
知识的探究 方法的探究 探究的科学 实践的科学
- -赫胥黎,斯宾塞等 - -杜威 - -施瓦布 - -全球科学课程改革
为个体发展 为社会发展 有效的公民 人的发和社会
获取知识 使用科学方法 培养探究能 的发展
发展推理能力 解决实践问题 力,科学内 培养核心素养
发展思维能力 容和方法密 提出 提出
不可分 科学探究 探究实践
- -全球科学课程改革 - -全球科学课程改革
培养科 培养科
学素养 学素养
背景三:科学课程改革的现况
一、课程内容的精简性
二、课程内容的衔接性
三、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四、科学内容的实践性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
1.课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二)总目标
(三)学段目标
四、课程内容(13个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4)
(二)评价建议(2)
(三)教材编写建议(3)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3)
附录
附录1 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
附录2 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内容要求是知识、学业要求是素养、质量标准是能做什么
附录3 教学案例(1-10)
附录4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78+48)
2. 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的关系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核心素养的 探究实践
学段目标 态度责任
科学观念
核心概念
(13) 科学思维整合 学段学业要求
(每个核心概念) 探究实践
学习内容
(54) 态度责任
科学观念
学段内容要求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3. 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
为转化成学生学习 教学策略建议
内容、学习活动
提供参考
针对教学设计的进阶、关
提出 教学提示 键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教材编写、教学
设计、教学评价 学习活动建议
提供参考
基于学习方式,体现学科思想
与方法及学生应形成的核心素养
4.学业质量标准与学段目标
学业质量: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
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学段目标
学业质量标准
结合 (每学段)
课程内容
三、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凝练了科学核心素养
(二)结构化了科学课程内容
(三)强化了技术与工程内容中的设计与物化
(四)强加了考试命题指导、教学建议对具体内容教学的指导、
教学案例的经典性。
(一)凝练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
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包括一些具体观念、对科学本质的认
科学观念 识、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态度责任
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
系的认识方式。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探究实践 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
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
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者相互依存,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科学观念是素养基础; 基于对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在探究实践的支撑下,通
科学思维是关键能力,是素养核心; 过科学思维内化而形成的必备品格
探究实践是关键能力,是主要途径;
态度责任是必备品格,体现素养方向性;
1.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
具体观念 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
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
科学本质的认识 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
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
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观念应用 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能力体现在:以经验事 推理论证能力体现在:基于证据 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善于从不
实为基础建构模型进行抽象与概括; 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 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能提出新颖
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 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 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过程。 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联想、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势
思维的形式: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性)、直觉思维、创造思维
思维的方法:
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推理、联想、想象、重组、发散、定
势、辩证思维、臻美、空间认知、
3.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探究实践
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提出科学问题 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题 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猜想与假设 提出有创意的方案 选择学习策略
制订计划 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 监控学习过程
搜集证据 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分析证据 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
得出结论 用自制的简单装置或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
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 某些原理、现象或设想
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收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反思评价
工程实践 明确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计划 检验作品 改进完善 发布成果
自主学习 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策略 监控学习过程 反思学习
过程与结

4.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
科学态度 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
大胆质疑,追求创新……
尊重他人,合作分享……
社会责任 健康的生活方式……
热爱自然,生态文明…..
正确的价值判断、公共规范、伦理道德、捍
卫国家利益……
(二)结构化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数量
核心概念 13
学习内容 54
内容要求 354
161(小学) 193(初中)
如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
与宇宙、技术与工程中都有一些内
容涉及对环境的影响,现在都移到
人类活动与环境。
1.跨学科概念
到在一切系统中某些守恒量只有通过输入或输出系统时,才可能发生变化。正是这些守恒定律限制了系统内的可能变化,无论自然世界还是人造世界。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在科学
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量和所需的每一种化学元素的供应限制一个系统的运行,例如,没有能量(阳光)和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输入,植物就不能生长。因此,追踪物质和能量在输入或输出一研究
系统时的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物质与能量 在许多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循环。在某些情况下,最容易观察到的循环可能是物质循环。由于任何这样的物质循环在每个阶段都涉及到相关的能量传递,因此人们不仅必须
建模物质如何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运动,还要建模对该运动至关重要的能量如何传递的机制,才能完全理解物质循环。
考虑系统或过程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以及流动或转移对工程来说同样重要。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化某些类型而最小化其他类型的能量输出,以及最小化能
量输入,以完成期望的任务。
观察、描述和建模物质和能量转换和循环的能力是展示学生交叉利用科学和工程全学科能力的尺度。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支持学生理解系统中日益复杂的概念。
在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态与功能是物体、生物和系统的两个互补方面,功能可以用形态来解释,形态可以用功能来解释。
自然系统和建筑系统的功能都取决于某些关键部件的形状和它们间的关系,以及制造它们的材料的性质。
结构与功能 在特定的大小或特定的研究现象中,对理解物体的特性和物体的形状或材料的哪些方面是相关的,需要一定的尺度感,既是,选择适当的规模取决于所涉及的问题。例如,分子
的亚结构在理解压力现象方面并不特别重要,但是,它们与理解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恒定体积下的温度和压力之比是不同的有关。
系统是由相关对象或组件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通常系统包括边界、组件、物质或能量的流动、反馈等。
无论大、小的系统都有清晰的边界。我们主要研究系统边界外的作用对系统的影响。
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每个部分都依赖或支持系统其他部分的功能。然而,整个系统的属性和行为可能与每部分的属性和行为非常不同。
在一个尺度上被视为子系统的事物,在更小的尺度上可能被视为整个系统。
系统与模型
系统的表述模型是对系统的理解和清晰的表达。系统模型可以是列表、简单草图、计算机模拟或功能原型等形式。系统模型可以预测系统的行为和诊断系统运行中的问题。
系统模型应该表达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明系统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外部的作用。
模型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假设和近似,他们会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模型的应用领域。
稳定性表示系统的某些方面不变的状态,至少在观测尺度上是如此。它意味着一个小的扰动会消失,也就是说,系统会保持或回到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性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最简单的是静态平衡,而具有稳定流入和流出(即恒定条件)的系统被称为处于动态平衡。周期性变化的重复模式也可以被视为稳定的情况,尽管它
显然不是静态的,但这样一个系统也有固定的方面。
系统内部的反馈对于理解自然系统也很重要。反馈回路是某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某个条件会触发某个动作,导致同一条件发生变化。反馈可以稳定系统或破坏系统稳定。
一个系统可以在一个小的时间尺度上保持稳定,但是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它可能会发生变化。当研究一个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模式时,检查什么是不变的也很重要。了解调
稳定与变化 节系统稳定性或驱动其不稳定性的反馈机制,可以洞察系统在各种条件下如何运行。
任何系统能否运行或能否以稳定方式运行都有一系列条件。阐明什么样的条件范围可以导致系统的稳定运行,什么样的变化会使其不稳定(以及以什么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稳定性始终是竞争效应的平衡;如果没有补偿机制,条件或系统单个部件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系统失控。
理解动态平衡对于理解任何复杂系统中的主要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动态平衡对于理解物质中的物理力是一个同样重要的概念。
理解长期变化需要对这些变化发展所需的时间尺度有所了解。然而,学生很难掌握长时间尺度。他们的部分理解应该来自对科学家如何调查这些过程的本质的理解——通过证据
和系统建模的相互作用。
2.核心概念1~4
物理学(宇宙的) 物质科学 化学(分子层次上)
物质 物质的组成 组成
空间 物质的性质 结构
时间 运动、变化、相互作用 性质
相互作用
物质具有能量 变化
学习内容(16)
偏重物质科学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1.3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1.物质结构与性质 1.4 常见的化合物
1.5 物质由元素组成
1.6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7 常见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2.3 化学变化的特征
3.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 2.4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2 电磁相互作用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4.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物质科学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主要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1.物质结构与性质 “结构与功能”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系统与模型”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会发生物质的转化,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实现。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可以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层面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 “稳定与变化”
物理与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合理利用与调控物理与化学变化可以为人类造福。 “物质与能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的位移;物理运动指热、
电、光、磁及原子内基本粒子的运动;化学运动指物质的化合分解。
3.运动与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因为它使事物的原有性质和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它
们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与弱相互作用力。 “稳定与变化”
电是宇宙中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分两种,正和负,正负之间通过强大的吸引力相结合,从而形成原子,分
子等,最小的带电粒子是电子,磁场可以说是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声和光都是依靠波来传播。声波是机械波需要介质,光波是粒子传播,具有波粒二项性。
热运动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能量(energy)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物理属性之一,是物质运动的统一量度。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稳定与变化”
简称“能”。按照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分类,能量可分为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辐射能、核能。不“结构与功能”
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而相互转化。
小学(共21学习内容) (一)核心概念和学习内容、内容要求 小学:
1--1.1\1.2\1.4 1.--1.3\1.5
2.--2.1;3. 2.--2.2
初中(共15内容目标) 6.--6.3.2
1. --①②③④⑤ 初中:
2.--①② 3. --①⑤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物质的 物质的
1.4常见的化合物 2.3化学变化的特征
1.5物质由元素构成 结构与性质 变化与化学反应 2.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
1.6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
1.7分类认识物质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 能的转化
的原因 与能量守恒 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3.2 电磁相互作用 和相互作用 4.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小学: 小学:
4. 5.
4个核心概念包含16个学习内容 6.--6.3\6.6
6. --6.1\6.2\6.4\6.5 初中:
初中: 4个核心概念包含16个学习内容146个内容要求 4.
3 -②③④
(67-57、98-89整合减少19个点)
3.核心概念5~8
5.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5.2 地球上存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3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5.4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5.5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5.6 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
6.1 植物能制造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6.3 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7.1 生物能够适应其生存环境
7.2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7.3 人的生活习惯影响机体健康
7.4 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8.1 植物通过多种途径繁殖
8.2 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8.3 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8.4 细菌、真菌、病毒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8.5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
8.6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1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持生存。 生命活动的调节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人、健康与环境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内容要求
生命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层次性,遵循自然
界的共同规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圈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其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些生 “结构与功能”
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本 “系统与模型”
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
开放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稳态。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 “稳定与变化”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食物;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完成
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本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与变化”“物质 “物质与能量”
与能量”等跨学科概念。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活动能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生活 “稳定与变化”
环境与习惯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本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与变化”
的跨学科概念。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使遗传信息代代相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在生命延 “稳定与变化”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续的过程中,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能会发生改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共
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本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与变化”“结 “结构与功能”
构与功能”等跨学科概念。
4.核心概念9~11
9.1 地球是一颗行星
9.2 地球围绕地轴自转
9.3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9.宇宙中的地球 9.5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6 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10.地球系统 10.1 天气和气候
10.2 水循环
10.3 岩石和土壤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10.4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11.1 自然资源
11.2 自然灾害
11.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核心概念12~13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工世界,技术
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 技术和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

12 技术、工程与社会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 工程设计与物化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6.与其他国家科学课标的比较
1.跨学科核心内容设计相似,概括抽象程度有所差别。
2.学科核心概念和学习内容的设计相似,但归类的视角和表达
的方式不同。
3.本版课标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选取内容较为丰富。
7.结构化特点
与实验版、修订版课标相比,这一版课标的最大特点是
1.经线:基于核心素养,以学科核心概念学习内容、内容要求为经线
2.纬线:学段目标、学业要求的学习进阶为纬线
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建构了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体系,
实现了学科内容与教学心理学、学习论的良好结合
科学概念进阶 7-9学段
5-6学段
① ②物质的结构、性质、
3-4学段
①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 变化及用途;
用途;
③运动与力的基本规律;
1-2学段 ①常见物体的特征和
材料的性能; ②物质变化的现象; ④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③力可以使物体的运 ③常见的力及其作用;
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 ④生活中能的转化现象;
部特征; ④生活中常见的能;
③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
发生改变;
由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类属、由现象到本质
(三)强化了技术与工程内容中的设计与物化
概念12-13:总体内容压缩了约20%,部分知识点进行了重组。
小学初中贯穿,考虑进阶关系 从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
远影响的角度认识技术与
工程的特点;
从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的 7~9年级
角度认识技术与工程的特
点;
从工具使用的便利和快捷
角度认识技术与工程的特 5~6年级
点;
从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
构和功能角度认识技术与
工程的特点; 3~4年级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1~2年级
了解科学对技术与工程具
有指导意义
了解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 7~9年级
展的促进作用
了解技术产品所涉及的科
学概念或原理 5~6年级
认识借助工具可以更好地 3~4年级
开展科学观察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1~2年级
定义简单实际工程问题并
进行优化设计,实施并根
据反馈进行修改
定义简单工程问题并基于
证据选择设计方案,实施
并有依据地修改 7~9年级
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选择
某种方案,实施并修改 5~6年级
3~4年级
描述简单的制作问题并实

设计与物化
1~2年级
(四)强加了考试命题指导、教学建议对具体内
容教学的指导、教学案例的经典性
(四)强加了考试命题指导、教学建议对具体内
容教学的指导、教学案例的经典性
(四)强加了考试命题指导、教学建议对具体内
容教学的指导、教学案例的经典性
(四)强加了考试命题指导、教学建议对具体内
容教学的指导、教学案例的经典性
四、课程标准的实施重点
学科知识 学科内整合 象学科专家一样 教学的核心是思维
学科思维 跨学科学习 思考和行动 学生学习需要思考
学科实践 综合课程
学科态度
新课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第一,核心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
学生的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
技能、方法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
么问题。
第三,是关键能力,还是必备品格
1.就是综合学科,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
为“科学”。
2.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体现综合
3.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需要综合的能力
4.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培养综合的能力
1.阅读与鉴赏 梳理与探究 、 表达与交流
2.数学观察 、疑 数学思考 、 数学表达
3.科学观察实验 、批 科学思考
、 科学表达

1.阅读与鉴赏 梳理与探究 、 表达与交流
2.数学观察 疑、 数学思考 、 数学表达
3.科学观察实验 、批 科学思考
、 科学表达

思维方法贯穿始终,是关键能力,是素养的核心!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与案例指导(小学部分)》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