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京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做好试卷后,对照答案自评小题分,然后在第一页得分处,打总分。一、现代文阅读(4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嘉兴11月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无讼”品牌》)材料三: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5分)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5分)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4分)5.你认为“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有无必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南渡记(节选)宗璞孟弗之永不会忘七月二十九日①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他因半夜未睡,早上起身晚了,正在穿衣。“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怎么?什么事?”“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扶起吕贵堂来。妻子碧初闻声过来,眼泪扑簌簌落下来。“南边的工事都拆了,昨天还严严整整,今天躺在那儿,死了一样。三姑父,您说怎么办哪!?”吕贵堂呜咽着。“我出去看看。”这些天虽有战事,北城一带铺面大都照常开。而这时所有的铺面都上着门板,街心空荡荡,没有人出来洒扫。绚丽的朝阳照着这一片寂静。地安门依旧站着,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打!”他们并不认识,可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他们觉得很贴近。弗之摇摇手,转身回去。到家后,碧初泪盈盈地说了一句:“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弗之没有应声。下午,弗之坐老宋的车出城。街上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很少几家小门面开门。车到校门,校警照例举手致敬礼。弗之命停车,问有无惊扰。回答说前几天日本飞机在清河扔炸弹,听说伤亡不大,校内还平静。他说完这些,问道:“听说宋哲元军队撤走了?您说这是真的?”弗之点头。校警忽然哇地哭起来。老宋愣在那里,半天不开车。弗之去庄卣辰家。从两扇红门进去,阒无一人,满院荒草,侵上台阶。听差出来说庄先生在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饭都是送去吃。弗之回到方壶。淡黄色的纱帘依旧,房中摆设依旧,弗之却觉得一切都大变样了。他一个个房间走过去,都开开门看看,只觉得空落落的,还有些陌生。他慢慢走到书房,看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电话不通,飞机仍在头顶,他觉得不能在家里,必须往秦家去商量办法。他正要往外走,卣辰来了。“实验快完了,只要再有三天时间。”卣辰不等问便说。然后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弗之说:“学校是要南迁的,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卣辰说:“你们书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和设备。”“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人不死!”正说着,门铃声响,秦校长来了!“飞机过了我出来看看。”秦校长声音低沉,说话很慢,好像常在推敲自己的话。“学校怎么办?”卣辰问。“南迁。弗之回来很好,今晚开校务会议,讨论怎样准备南迁。”当晚校务会议开过以后,接连几天,作为教务长的弗之上午都在办公室照料遣散学生,每人发二十元旅费。能组织到一起的,便三三两两结伴往长沙。下午他大都到图书馆照看整理书籍。书库里很乱,一箱箱的书堆得很高,书架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从下层往上看是迷朦着云雾的乳白色的天,从上层往下看是一片半透明的湖水。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一个图书馆职员抱着一摞书,看见弗之的举动,苦笑道。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但是他必须说一句话,这句话似乎在他身里长大着。“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收拾书的人抬头看他,有人用沾满灰尘的手擦眼睛。“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有删改)[注]①指1937年的7月29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5分)A.弗之对中国军队的撤退早有怀疑和预料,说明他对国家抵抗日军的侵略从不抱希望。B.弗之和修车师傅两个人“觉得很贴近”,是因为他们在空荡荡的街上都感到十分孤独。C.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情景,既表现弗之对书籍爱惜,更突出战事突然和北平城的混乱。D.庄卣辰对弗之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表现了他沉浸于学术,完全不问国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5分)A.“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运用比拟手法,写出地安门一带的寂静,突出北平沦陷后的空荡冷清、了无生机。B.弗之回书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如“站”“抚摸”“不能坐”“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等,透露出形势的紧张和人物心情的复杂。C.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绚丽的朝阳、荒草遍布的庭院、空落落的房间、如血的夕阳等环境,它们无一例外都烘托了人物的心境。D.小说主要根据弗之的行踪展开情节,依次写了弗之去街头、回书房、与人会面、前往图书馆等场景,脉络清晰,叙事井然。8.“我们会回来”这句话在小说结尾部分反复出现三次,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9.本文涉及的人物众多,各具面目,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下面三类人的形象特点。(6分)①以孟弗之为代表的:②以吕贵堂为代表的:③以修车师傅为代表的:二、古代诗文阅读(6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5小题,26分)左仲郛浮渡①诗序姚鼐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名于三楚。而浮渡频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之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凡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其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太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注]①浮渡:山名,又名浮度山,是安徽桐城附近的游览胜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A.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B.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C.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D.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江淮,长江、淮河一带。这里的“江”指长江,常见的表述还有如“江表”“江东”“江右”等。B.中流,江河水流中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流”也是这个意思。C.太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这可从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得到印证。D.终南,终南山,也称南山。成语“终南捷径”常用来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途径,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文章由江水浩瀚广阔写起,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引出诸山胜景,各自因为美景在楚地出名。B.友人左仲郛受人邀请同游浮渡山,回来后出示诗作,作者虽未同行,却从诗中感悟到山水意趣,流露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肯定。C.虽为诗集作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钟情山水的情怀,并指出天下山水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自然与人的心灵意趣相通的观点。D.在回忆过去和左仲郛一起乘舟同游时,作者描绘了夜晚江上雾气笼罩,水石相激,大鱼跃出水面的壮景,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2)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4.最后一段作者的慨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刘禅奴弹琵琶歌顾况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流落边地,二人皆“愁”。B.李陵出征匈奴被擒而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不屈,李陵书别苏武,苦楚难以言诉。C.诗歌在写琵琶声的同时,还联想到相关历史人物,两相结合突出曲调慷慨雄壮的特点。D.本诗借古讽今,影射现实,寄寓感慨,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也运用类似手法。16.同样是写琵琶演奏,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本诗又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32分,1句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2)韩愈的《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 , ”。(4)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慨叹生命短促,自然永恒。(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6)《诗经·静女》中“ , ”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7)面对短暂人生,曹操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化用《韩诗外传》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语意表达自己理想的语句是“ , ”。(8)“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 ”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句则以雪写浪花。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1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如今,各种短视频作品给人们呈现了 的世相百态,它们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歌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当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 ,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 、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 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分)A.光怪陆离 自暴自弃 安分守己 不卑不亢B.五光十色 自暴自弃 安贫乐道 不卑不亢C.光怪陆离 妄自菲薄 安贫乐道 不屈不挠D.五光十色 妄自菲薄 安分守己 不屈不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胸襟博大,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B.当我们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C.当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国古诗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D.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① 。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但② ,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 )。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今天我们记录下网络语言,③ 。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B.也就是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C.也就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D.也就是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整本书阅读(10分)23.依据《乡土中国》,判断对错,对的选A,错的选B。(本题共10小题,10分)①乡土社会里的权利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挂名的,是无为的。()②“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民父母”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政以德”是爸爸式权力。()③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在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长老统治是更好的说法。()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有信用,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⑦长老权力中没有“反对”,而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⑧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⑨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南京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1.C2.D3.B(选择题每题5分)4.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②举例论证,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③对比论证,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等等。(论证方法1分,内容分析1分,写出其中两点得4分)5.有。①“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②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③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每点2分,,共6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错,原文“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不常有说明还是有,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曲解句意,孔子的意思是在听讼决断比较困难,所以解决诉讼的最好方式是“无讼”;B.“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这个说法推断没有依据。原文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并没有说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C.“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说法绝对。原文“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没有说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无讼”指不打官司,“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是指苏轼被迫承认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行,不符合“无讼”文化。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拿来主义》“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材料一第四段“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拿来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材料一最后一段“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拿来主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可知“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由材料三第二段“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可知“无讼”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由材料三第一段“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可知“无讼”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所以“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有必要。6.C7.C(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8、①写出了孟弗之对北平城沦陷迫使大学校园南迁的痛苦、愤懑等复杂情绪,突出了孟弗之希望能早点重回北平的强烈愿望;②蕴含了以孟弗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共4分)9.①以孟弗之为代表:有主见,热爱教育,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抗战有必胜信念;②以吕贵堂为代表:关心国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变化缺少主见,比较软弱;③以修车师傅为代表:关心国事,对时局有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抗战到底。(每点2分,共6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从不抱希望”无根据。原文只是说“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还有文章末尾说“我们会回来”,表明是抱有希望的。B.“都感到十分孤独”理解不当。他们之所以感觉“很贴近”,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氛围中,同为中国人的特殊感受让他们的心很近。D.“完全不问国事”不恰当。原文说“你们书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和设备”,他只是为实验室不能运走感到惋惜和无奈。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不都是“细腻的笔触”。比如“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就写得很简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作用的能力。先看第一次出现的语境,当时大家正在整理图书,“书架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这些混乱的情景让弗之感到难过,对这些珍贵的书籍被这样乱放感到痛心,为这样一所走出过无数卓伟人才的优秀学校不得不南迁感到悲伤。带着这些复杂情绪,这时候有人忽然说“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然后看弗之的反应,“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这句话刺痛了弗之,但他必须说这句话,那就是“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表明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痛苦、愤懑等复杂情绪;但是“嚷”也表明了他的坚定信心,表达了他希望能早点重回北平的强烈愿望;而后面的两次重复,“‘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第二次有人重复这句话,代表了像弗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而第三次是弗之自己重复,这一次的重复坚定了弗之的信念,他相信,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三次重复,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的作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以孟弗之为代表的:当弗之确认了军队确实撤走了之后,先去了学校,再去看庄卣辰,然后回到家里,“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他明白必须得南迁,这表明他很有主见;看到书库里的乱象,他感到痛苦,“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表明他热爱教育,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当有人提出“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时,他坚定地说:“我们会回来!”,表明了他对抗战有必胜信念。②以吕贵堂为代表的:关于吕贵堂的描写只在文章开头有,“‘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军队撤走对吕贵堂打击很大,说明他关心国事;但从他的行为“叫”“冲”“跪”来看,他比较慌乱,缺乏主见;从语言“完了!全完了!”“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表明他没有信心;而神态是“满脸泪痕”,表明他比较软弱。③以修车师傅为代表:“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打!’”别的商铺都关了门,只有这个修车铺开着,表明修车师傅对抗战保有希望;他的语言“难道咱们真不能打!”是反问语气,表明他希望能抗战到底。可见他关心国事,对时局有自己的看法。10.D11.C12.A(选择题每题5分)13.(1)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得分点:“是以”,因此;“尤”,更加。(2分)(2)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得分点:“辄”,就;“安”,怎么;“奇”,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景。(3分)(3)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都像弯腰鞠躬。得分点:“得日”,被日光照着;“驳色”,颜色错杂;“若偻”,像弯腰鞠躬。(3分)14.(每点1分,共3分)①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②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③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假设自己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可知表达了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由“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假设自己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可知表达了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由“舍仲郛,吾谁共此哉”可知表达了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选择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曾对此有些疑惑,拿这些疑惑问左仲郛。左仲郛说:“我本来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余尝疑焉”中“焉”是句末语气词,在它后面断开,排除AC。“仲郛曰”中“曰”是说的意思,一般与后面说的内容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泰安南”不对,应为“泰安北”。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说法有误。原文为“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可知平原没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故选A。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直到淮阴,地形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没有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龙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暗暗地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世人很近,所以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很快就能去游山的人,都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吗?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我曾对此有些疑惑,拿这些疑惑问左仲郛。左仲郛说:“我本来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拿出一本诗集,我拿来诵读,所有浮渡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领略到了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若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太岳、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15.C(选择题每题5分)16.(每点2分,其中内容1分,情感1分。共6分)①对刘禅奴琵琶曲的欣赏;②对羁留边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李陵、苏武等)的同情;③对当朝抗击匈奴将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突出曲调慷慨雄壮的特点”理解有误,“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由“哀”“苦”知道应该是突出曲调“悲怨凄凉”的特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可知从侧面突出刘禅奴琵琶曲的感染力,表达了对刘禅奴琵琶曲的欣赏;“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流落边地,二人皆“愁”。李陵出征匈奴被擒而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不屈,李陵书别苏武,苦楚难以言诉。可知表达了对羁留边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李陵、苏武等)的同情;“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作者认为如果有像霍骠姚一样的人物,不至于打败仗,表达了对当朝抗击匈奴将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17.(本题共8小题,32分,1句2分)(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明烛天南卷起千堆雪18.C19.D(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20.(共5分)①、通过对比,突出诗人在艰难时世中依然保持锐意进取、渴望战斗的豪情;(2分)②、引用诗句,体现古诗对铸就民族精神的意义,切合语段主旨;(2分)③、直观形象,具有画面感。(1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光怪陆离”,意思是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这里修饰世相百态,用“光怪陆离”更合适,排除BD。第二空:“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语境为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强调过分地看轻自己,用“妄自菲薄”,排除A。第三空:“安分守己”,安于命定的本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安贫乐道”,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结合前文“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可知用“安贫乐道”更合适。第四空:“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语境是抗战时期,修饰的是抗争意志,用“不屈不挠”更合适。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两处错误:一是“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东亚文化圈’”搭配不当,应是“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东亚文化圈’”。二是“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句式杂糅,要么是“围绕着中华文化”要么是“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引用诗句,“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体现古诗对铸就民族精神的意义,切合语段主,即“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直观形象,具有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了陆游身处艰难仍不忘收复失地的情状。一方面“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一方面是锐意进取,渴望战斗,通过对比,突出诗人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仍然锐意进取、渴望战斗的豪情。21.A(选择题5分)22.①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或来自民间的无意识创作)②网络用语很多不知作者③或许也是在补充文献(每点2分,共6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前文“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可知,此处用的是主动语态,所以填入句子也应是主动语态,据此排除C、D两项。同时,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后说“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据此排除B项。A项修改最正确。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下文“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可知,网络语言主要来自民间的无意识创作,是自下而上的形成的语言。据此①中可以填入“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这样的内容。第二空,从前文“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和后文“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可知,②中所填入的句子是说网络用语一般没有出处和确定的作者,据此可以填入“网络用语很多不知作者”这样的内容。第三空,从前文“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可知,③中所填句子应是与网络语言的文献价值有关,而再联系后文“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可知,所填入句子应是说网络语言也许可以给文献以补充。故③中可填入“或许也是在补充文献”这样的内容。23.(本题共10小题,10分)①.A②.B③.A④.B⑤.B⑥.B⑦.B⑧.A⑨.A⑩.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名著相关内容及观点的能力。②错误,“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④“血缘是地缘的投影”错误,应该是“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错误,应该是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错误,应该是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⑦“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错误。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需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错误,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