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总结》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外观现象:澄清、透明(不一定是无色);分散微粒:分子或离子。浊液有别于溶液的特征:不均一、不稳定;外观现象:浑浊;分散微粒:分子或离子聚集体(达到一定的大小标准)分散微粒的大小不同正是溶液与浊液不同的本质原因。判断物质分散在适量水中形成哪种混合物的方法:①若物质易溶于水则形成溶液;②若固体不易溶于水则形成悬浊液;③液体不易溶于水形成乳浊液。乳化现象: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发生乳化现象。乳化后得到的是比普通乳浊液较为均一和较稳定的乳浊液,但还不是溶液。为了较快在水中溶解某种固体物质,可采用的方法:①溶解时不断搅拌(或振荡);②用热水溶解(或加热)③将固体先研细哪些物质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哪些物质的水溶液不导电,为什么?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导电原因: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原因是: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稀硫酸中含有的主要微粒有:H+、SO42-、H2O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主要微粒有:Na+、OH-、H2O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主要微粒有:Na+、Cl-、H2O5.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NaCl)、蔗糖。6.某些离子的溶液带有特定颜色:①溶液的颜色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CuCl2溶液等②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FeCl3溶液等③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FeCl2溶液等④紫红色溶液:KMnO4溶液⑤溶液的颜色会因浓度不同而有所变化。如CuCl2溶液的颜色会随浓度的由低到高,呈现出:蓝色→蓝绿色→绿色;Fe2(SO4)3溶液浓度大时会呈棕黄色等。二、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质、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原因:分子间存在间隙)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固体溶质配溶液: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或装瓶贴标签)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浓溶液稀释: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转移或装瓶贴标签)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注意:需要选择仪器或回答步骤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3)分析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制所用的烧杯不干燥(即内壁沾有水)等。3.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计算式:浓溶液浓度×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稀溶液质量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少量该固体物质,若固体不减少,则原溶液为饱和溶液;若固体有减少,则为不饱和溶液。且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对固体物质: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温度。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2)对气体物质来说,影响溶解度的除了上述三种因素,还有压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5.溶液出现结晶情况,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变化:①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因而溶质质量分数变小②恒温蒸发结晶时,其溶质量减少,溶剂量减少,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③所以当溶液改变条件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④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6.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分析两种提纯物质的方法: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KNO3(NaCl)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操作步骤为: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②降温结晶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NaCl(KNO3)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操作步骤为: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将所得溶液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④洗涤、烘干。7. 粗盐提纯(除不溶性杂质)的步骤:①溶解 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转移步骤中,用的次数最多的仪器是:玻璃棒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不同作用:溶解: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引流;蒸发(结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四溅;转移:转移作用8.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饱和溶液,可采取:方法一:恒温蒸发溶剂至饱和;方法二:增加适量该固体至饱和;方法三:降温至P点对应的温度如果对P点溶液继续降温,则P点将沿溶解度曲线左移,若降至T1℃,则形成Q点所示的饱和溶液。7.将生石灰加入到饱和石灰水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变化(CaO+H2O=Ca(OH)2):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减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常温的饱和溶液)。8.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在蒸发浓缩时,由于气体溶质同时会因为温度升高而挥发,故不能通过水的减少计算这样得到的溶液浓度。9.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①m(溶液)=m(溶质)+m(溶剂)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建议:先考虑用方法②计算,则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