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2.1“逻辑”的多种含义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2.1“逻辑”的多种含义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逻辑”的多种含义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包括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课时“逻辑”的多种含义对于把握逻辑要义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第二课时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进一步理清思维的含义和形态具有巩固作用,对于科学思维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联系实际,感受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相关知识。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作为高二的学生,学生对于逻辑有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经验和零碎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很难将这些认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详实、富有说服力的材料和案例,让学生把握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区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正确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论证。使得形成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生活实际。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1:明确“逻辑”的四种不同用法;目标2:理解广义逻辑学与狭义逻辑学; 目标3:理解有效推理的两个必要条件;目标4:学会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学习重点难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教学重点:把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原因分析: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不仅对于有学生的理论掌握有较高要求,而且对于学生如何去实践,辨别也有更高要求。突破策略: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法对于典型的逻辑推理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逻辑”不同用法之间的关系。原因分析:日常生活中,“逻辑”的不同用法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区分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要求较高。突破策略:通过讲授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讲解,辅之以必要的作业训练,让学生正确区分“逻辑”的不同含义。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评价活动(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等;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环节一:
探究活动一:图文分析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探究问题: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逻辑”的不同用法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研究对象)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研究目的)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达成目标1。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理清逻辑的不同含义。
环节二:
请同学们看到书本第八页的探究与分享。爱好逻辑的小华在在网上购买逻辑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这么多的逻辑学,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科学逻辑,论辩逻辑,逻辑学……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逻辑学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狭义逻辑学,什么是广义逻辑学? 逻辑学是指逻辑这门学问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学科群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区分的形式逻辑是从结构形式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辩证逻辑是从抽象的思维内容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法律逻辑 科学逻辑和论辩逻辑是从不同的应用领域角度区分的通过整理归纳我们知道逻辑学是一门学问是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辩证逻辑是从抽象的思维内容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必然联系划分分为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归纳逻辑是从个别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逻辑从一般前提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应用领域的角度划分分为法律逻辑 科学逻辑和诡辩逻辑这些都属于应用逻辑逻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学科群。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1)狭义的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法律逻辑、论辩逻辑、科学逻辑等是逻辑学在不同具体领域的应用和分支。 达成目标2。
设计意图:通过对逻辑学种类的分析,认清逻辑学的类别,同时更好区分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环节三:
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小明: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小芳: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探究问题:两位同学各自推理的前提真假如何?两位同学各自推理的结论真假如何?由此,你认为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小明的推理,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显然,小明的推理由判断构成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可知,所有马都是动物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所有白马都是马,是三段论中的小前提,所有白马都是动物是三段论中的结论。将小明的逻辑形式用三段论格式表示为,所有M是P,此大前提判断为真,所有S是M此小前提判断为真,所有S是P,推理形式有效,所以结论为真,用逻辑关系图表示,如图,因此,我们知道小明的推理,前提的内容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所以小明的推理是正确的。小芳的逻辑,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根据三段论式,所有马都是动物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所有牛都不是马是三段论中的小前提,所有牛都不是动物是三段论中的结论,将小芳的逻辑形式用三段论格式表示为所有M是P,大前提为真,所有S不是M,小前提为真,所有S不是P,结论为假,用逻辑关系图表示如图,因为S概念可能包含于P也可能不包含于P,因此,大小前提判断均为正确,但是推理的形式无效,推理结构不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小芳的推理是错误的。因此,推理结论是否为真,需要注意前提内容的真实性和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达成目标3
设计意图:明确形式逻辑推理的有效性,如何使之有效
环节四:
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到白马非马的故事,看看古人论证和论辩的智慧。战国时期赵国人公孙龙特别擅长诡辩,有一次他牵着一匹白马过关。关吏说按照法律,人可以过关但是马不行,公孙龙说,法律规定不允许马过关,但没有规定不允许白马过关,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所以,就可以过关。关吏说,难道白马不是马吗?公孙龙说“马”是对马“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的规定,所以,“白马非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同学们找出故事中,官吏和公孙龙的论点和论据,如果你是关吏,你将如何反驳公孙龙。 官吏的论点一,所有马都不能过关,论点二,所有白马都是马,两个论点组成了论据,论证所有白马都不能过。公孙龙的论点一,“马”是对马“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的规定,两个论点组成论据,论证白马非马可以过关。假设官吏想要去反驳公孙龙可以使用,论点一马不可以过关,论点二“马”是对马“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的规定,两个论点组成论据论辩“白色”可以过关,请把“形”留下,最终论证白马不可以过关,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影响说服的效果。 达成目标4.
设计意图: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一个抽象概念,结合白马非马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明确其关系。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包括基础达标、拓展提升、开放实践等类别)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现代化教学工具。 2.趣味性故事贯穿始终。
教学反思(从学习、教学、评价和一致性四个基本问题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如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等)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设置问题,开展一定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积极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理解透彻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其他知识储备,导致学生探究和表达过程中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10.使用与改进建议(给使用本课教学设计的同行们提出的建议, 包括本课教学评应该注意的问题,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等)课前应该布置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并提出疑问,更好掌握抽象的知识,发挥正面激励与提升能力的作用,关注、学生表达的亮点、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水平。
- 3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