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1一、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木直中(zhòng)绳 虽有槁(gǎo)暴(pù) B.假舟楫(jí)者 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 锲(qì)而不舍 D.金石可镂(lòu) 蛇鳝之穴(xué)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 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 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B.①故木受绳则直(用墨线量过) ②虽有槁暴(晒干)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D.①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②声非加疾也(声音宏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5.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文中阐述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等见解,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斗折蛇行 C.登高而招 D.吾尝终日而思矣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限时训练1参考答案1.C “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2.C(A.“舟辑”中“辑”应改为“楫”。B.“弩马”中“弩”应改为“驽”。“用心燥也”中“燥”应改为“躁”。D.“佳奖”中“佳”应改为“嘉”)3.B ②“槁”,枯;“暴”,同“曝”,晒干。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4.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考意义,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注意虚词的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A项,“之”,两句中皆为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C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D项,“其”,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A项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故选A。5.AA.“举例论证”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6. C 例句: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A.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索。B.而,连词,表承接。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C.而,连词,表转折。句意: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D.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7.C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B.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句意: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C.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句意:登到高处招手。D.终日:名词作状语,整天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索。8. (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就直了,金属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磨就锋利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它思想专一啊。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受绳”,经过墨线的比量;“金”,金属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一”,数词做形容词,专一。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送宗伯乔白岩序王守仁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战!”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注】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给予忠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B.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C.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D.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宗伯,同宗的大伯,是王守仁对乔白岩的敬称,将其视为同宗的前辈,以表达内心的敬仰。B.南都,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亦被称为南都。C.耄,古时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有时引申为昏乱之义,常和“耋”组成“耄耋”一词。D.四部,一般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的为学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就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D.王守仁认为为学的根本在于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辞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学问?请简要概括。《劝学》限时训练2参考答案1. A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半部分句式较整齐,有重复的结构“学……则谓之学”,“则”前后内容关系紧密,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D项。后半部分,借助虚词“也”表判断,“也”后需要断开,排除B项。句意:学下棋也以作党,学辞章也叫作学,学道也作学,但是它们的结果太不一样。道,是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大路了。2. A 【解析】A项,“同宗的大伯”错误。《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明清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3. B 【解析】B项,“只要真正做到……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错误。结合文意分析可知,王守仁认为专于道才算专,精于道才算精,精于辞章而不精于道,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距离道就远了。4.(1)在一年内让全乡的人屈服,三年内城中没有可以和我相当的,学习果真是贵专的啊!(2)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的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先生可要无愧于武公啊! 【解析】(1)“盖”,句首语气词;“而”,连词,表修饰;“诎”,使动,使……屈服;“莫”,代词,没有人;“当”,相当;“学”,学习。(2)“于”,介词,比;“功”,功业;“倍”,成倍;“其”副词,可要;“于”,介词,引出对象,对。5.①做学问,要专,要精,要正,要诚心诚意;②学无止境,做学问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或:学无止境,做学问要坚持终身学习,生命不息,钻研不止)。【解析】本文思路清晰。结合“阳明子曰:‘学贵专’”“阳明子曰:‘学贵精’”“阳明子曰:‘学贵正’”等分析,作者在与乔白岩的对答中表达了他的学习观:学要专,学要精,学要正。在乔白岩表达后悔学习下棋、辞章后,作者在劝解中表示“诚,一之基也”,说到了诚心诚意。在乔白岩表示赞同并后悔醒悟晚了时,作者又用卫武公的事例表达出做学问没有年龄限制的观点。【参考译文】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去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上床不想睡,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在一年内让全乡的人屈服,三年内城中没有可以和我相当的,学习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辞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究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习果真是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辞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放在心上了,您以为怎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以作党,学辞章也叫作学,学道也作学,但是它们的结果太不一样。道,是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专,精于道才算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酒;精于辞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道可是又宽广又博大,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距离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说‘唯精唯一’。精,是精粹的意思;专,是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专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道,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辞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事情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人告诫说:“不要因为我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的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先生可要无愧于武公啊!我又怎敢忘却国士的忠告啊。”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 B.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C.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 D.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B.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C.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D.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B.“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D.这尽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改写成“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既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三.理解性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 ”表达的思想一致。(3)《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5)《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6)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劝学》限时训练3参考答案一、1.D 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效力:效劳。语境说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长上,应用“致力”。尚且: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根据词性,应用“姑且”。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根据语境,两词皆可。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语境说的是一些学生在初二、高二成绩退步后重新努力,应用“重整旗鼓”。 2.B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分句主语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3.A A项,与例句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总结上文。二、4.A 5.C 6.学习习惯的养成比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原句使用“不仅……而且”,表现递进关系,表述更准确。4.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结合“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分析,语境主要讲面对问题时的感觉,选用“无能为力”。茫然失措:指心中没有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失:指神情迷茫,好像丢失了什么。文段中指的是找不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文段中指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应选用“漠不关心”,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积微成著: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等分析,此处应该是长久这样下去,选用“长此以往”。5.括号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消极影响”,从承接上文的角度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响”,据此排除A项。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据此排除B项。D项,“肯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6.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分析,文段讲的是学习倦怠的危害,表现为课堂上不积极,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不好,而更大的危害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两者之间用递进关系表述更好。三(1)学不可以已(2)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1.docx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1答案.docx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2.docx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2答案.docx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3.docx .高一语文《劝学》限时训练3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