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第281期)晨读素材篇名言警句1、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2、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中。3、有网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黄金是在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合并中形成的金属,在经过漫漫长夜后与地球相遇,是恒星亘古的余晖,堪称“宇宙级硬通货”。4、这些诗歌用今人仍能看懂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为抒情表义给出靠近最优最美之解。5、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6、吸睛不能辣眼睛,玩梗不能恶趣味,出圈不能靠出格。7、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8、网络暴力这把“刀”必须入法治这个“鞘”。9、只关注导航软件中点对点的连线和精确计算的距离数字,我们很容易脱离具体环境的历史、文化和人情味,淡化了与大地的联系,弱化了对世界的感知,也可能在急匆匆的赶路中,丢失了“在路上”的乐趣。10、能好好地睡一觉,犹如获得了第二次生命。11、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12、当伸出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13、人生标尺上,他们为艺术划定的刻度无一不是:“一辈子”“为中国”。14、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15、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16、当“银发族”愿意踏出第一步,搭乘数字化快车,我们也应一路从旁协助,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数字社会。17、冬奥的底色,是美丽中国。18、当消费者认可了这套叙述,自然愿意为“生鱼片加米饭”背后的溢价埋单。19、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20、“一朵雪花”,开放在每一个未来。21、我看不清这个世界,但希望世界看到我。22、用金融“活水”浇灌科创之树。23、音乐,是属于时间的听觉,而这些问题,也正需要通过时间来印证。24、政府工作报告点名“你我他”,“国家账本”中填满民生事,社交平台上“国家最懂我”的热评折射出保障改善民生的温度和成色。25、试图为人格打上固定标签,忽视在交互情境中动态变化的“主体间性”,难免有刻舟求剑的嫌疑。26、公共话题生育二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酸甜苦辣,其背后承载的个体成长轨迹、家庭关系演进和社会发展变迁,远远超过统计数字的直观表现和描述。27、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28、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29、聂耳曾说:“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30、最终能带动“节奏”的,是人心共识,不是“流量峰值”。31、从妇女节一天,到日常每一天,给予“她”更多关心和尊重,让越来越多的“她”成为自己、成就自己。32、激发起和强队“掰手腕”的斗志。33、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34、破解多元方程式才能找到最优解。35、群策群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6、草木蔓发,春山可望。37、两会热词: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38、无论如何,是“无香不欢”还是“逢香寡欢”,这是每个人“舌尖上的选择”。39、这些千古名句无一不在敦促世人推己及人,悲悯众生,启发我们超越个体的生命局限,将远方的生灵纳入到视野之中,拥有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情怀。40、瞄准消费者味蕾,靶向消费者日常。41、时间是宇宙对万物最公平的馈赠,谁对时间吝啬,时间就对谁慷慨。42、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伞。43、时代的一缕光,照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就是熊熊炬火。44、社会就像一部大书,每个人是其中一页,但不能“不容许被阅读”。45、在时代的浪潮中,既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角,也有“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的姿态。46、击鼓催征,团结是金;奋楫扬帆,奋斗最美。47、选择绽放的方式,铸就生命的高光。48、你跑得慢,听到的是杂声;你跑得快,听到的只有风声。49、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5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写作指导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汇编(一)《喜看稻菽千重浪》【素材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他说:“当时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袁隆平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196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培育水稻“三系”,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年,我国釉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逍地开花结果。1996年,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有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袁隆平因其卓越贡献,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袁老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会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奋斗。适用话题:功勋的背后、梦想与追求、实干与创新等。【素材二】北大荒精神:从北大荒到“中国粮仓”1960年版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里有多项“第一”,纸币正面印着的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她所驾驶的是由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她所翻耕的土地,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北大荒。这片黑土地“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但开垦条件难,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1954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在黑龙江省视察时关注到北大荒。在王震的指示下,1954年10月,在密山县建立了北大荒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开发北大荒期间,王震尤为重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女拖拉机手梁军就是北京农机学院的毕业生之一。1958年3月,10万转业复员的部队官兵来到北大荒。开荒者晚上睡在地铺上,进过茅草缝能看见星星,“先生产、后生活"是当时最光荣的口号。如今,北大荒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这里耕种的4000多万亩肥沃农田,每年为国人提供400多亿斤粮食4110适用话题:劳动、奋斗、创造、奉献、奇迹、青春、个人与时代等。【素材三】梁建英:让中国高速列车享誉世界梁建英是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性总工程师。她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主持研制的 CRH380A 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管试验最高速。2008年,中车四方公司研发 CRH380A 高速动车组,梁建英带领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试验,白天跟车十多个小时,晚上还要整理当天试验数据,制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没睡过一个好觉。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为了拿出性能最佳的车头,梁建英带领团队进行海量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最终方案出炉时,数据打印成A4纸足足了1米多高。十几年来,梁建英带领一支上千人的高铁研发团队,攻克种种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适用话题:劳动、奋斗、创造、奉献、奇迹、青春、个人与时代《论语》中隐藏的哲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钱穆先生曾说: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若每人到六十岁,都读四十遍到一百遍,社会就会大改其貌。我们能从《论语》中悟到修身齐家的法门,修养品性;也能从孔子的一言一行中,体悟待人之道。开卷有益篇美文欣赏:学与思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这句话我们小时候几乎都耳熟能详,每间教室的墙上都挂有这句话。然而多少年过去,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践行的人就更少了。生活中多数人一般呈现出两种状态:要么学而不思,从小习惯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问题最好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还要是简单不用动脑筋,直接套公式。这种人往往脑袋空空,缺乏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极容易被情绪煽动,成为“乌合之众”。而如今信息海量的网络世界无疑成为他们的乐园,每时每刻各种观点事件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几乎可以天天吃瓜,于是他们更加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另一种通常思而不学,凡事自己闷头琢磨,不懂也不问,问了也不信,喜欢走极端,认为世界非黑即白,人们非好即坏,是非曲直只有一种判断标准,那就是自己认为对的。其他都是旁门左道,歪理邪说。当今算法推动的网络空间无疑也助长了这类人的生存环境,喜欢看什么样的算法就一直推什么样的,完全雷同的信息不断强化他们的内心信念,最终为自己构建起一个“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最近有学生在课间询问我对于网络热点的看法,我给出了“中庸”的答案——思维上务必保持独立,情绪上务必保持理性,言语上务必保持中正平和,因为在完整的事件出来以前,谁都不知道剧情会如何反转,还会反转多少次。学生言:“中庸未免佛系”。此言差矣,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中庸”之道讲究待人接物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恰恰是最具灵活性的处世方式。想来世间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一定是灵活的,不拘泥不偏颇,正如学与思的实践融合,可以在网络上观人间百态,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和多样,但要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应对,不轻慢,不急言,勤于总结,善于迁移,自己的大脑也会越来越丰盈。我有个学生就经常在课后和我探讨交流所思所想,还能将课上所学迁移到今后可能的工作场景中,令我颇为佩服,想来这便是融合了学与思的典型吧。拓展训练篇群山之巅何君华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 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清晨,就被父亲拽上了山。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爸,你咋不打呀 ”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孩子,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该下山了。”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地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B. 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C. 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D. 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2. 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他们靠的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3. 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与解析篇1. D D项中“唯一的解释”表述不对,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既因为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还因为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他们不能再打猎了。2. 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3. 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