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及措施。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的含义【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2、教学难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课前预习案Ⅰ、教材助读 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惑处)自 主 学 习 自 主 探 究一、国家强 经济体系必须强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2.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内容。 3.实体经济的地位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1)目标 (2)措施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及措施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1)目标 (2)措施 4.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 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优化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 3、生产、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4、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发展阶段。 5、虚拟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 6推进供给侧改革要从消费端入手。( ) 7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 8、建设现代化体系必须坚持数量第一,效率优先。( ) Ⅱ、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Ⅲ、尝试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议题一 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材料一: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随着传统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偏低。材料二:视频《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问题: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视频中山东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请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分析潍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3.请你谈谈山东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的做法为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议题二.老厂区碰上夜经济。材料:2019年8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推进举措,线上线下业态联手参与,消费者热情高涨,“夜经济”持续走红。沈阳塔湾兴顺夜市走在了“夜经济”的前面。几年来,塔湾兴顺夜市不断升级业态,在引入网红小吃、VR体验等业态的同时,还深入挖掘老厂区独有的文化吸引力。在老厂区内开夜市,白天搞生产,夜晚搞经营,实现“一厂两用”,正是沈阳副食集团的创意所在,也带火了塔湾兴顺夜市。老厂区为何要发展夜经济?塔湾兴顺夜经济焕发生机对产业振兴有何启示?议题三.我家大门常打开。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0%左右。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问题:1.回顾我国40年来开放的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有哪些?2.扩大进口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也是世界的机会。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为什么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课堂达标案】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这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①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以奠定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③政府合理安排人才岗位,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④推动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聚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出了新要求。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不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经济增长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③优化经济结构意味着要减少供应总量,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④经济增长动力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既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可谓抓铁有痕,力道空前。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不合理的是A.观念,显著转变:“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B.行动,硬招频出:中央环保督察,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C.法治,日益严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相继出台D.开放,国际合作: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 近年来,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带动和支撑,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蓬勃发展,这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这表明①坚持创新驱动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②我国已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③技术输出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④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 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举措,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下列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①清理涉企不合理收费→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②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产品结构优化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取消企业债务→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④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供给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了“定心丸”。这些“三农”政策有利于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村城镇化 ④变革农村集体所有制,解决分配不公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 2018 年阿拉斯加消费电子展的参展新品达到2 万多件,载人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3D 打印设备、虚拟现实头盔……充满迷幻的新奇物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以往科幻小说里的未来世界俨然已经来临。这昭示着①创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科技创新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 ②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将更加迅速和深刻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一个由“技术”主导的新时代正来临 ④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更多具有高思维能力的智能设备将被创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 “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将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中要坚持的主线是A.转变发展方式 B.优化经济结构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转换增长动力10. 阅读下图,我们可以推断出①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 ②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在降低 ③服务业新动能正在快速增长 ④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已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简要回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要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要如何发展实体经济?自主探究1.提示 X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2.提示 X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3.提示 X。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4.提示 X。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5.提示 X。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6.提示 X。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7.提示 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8.提示 X。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议题一:问题1.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强;产能过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小等。解决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2.实体经济的地位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含义: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实体经济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大多领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脱离实体经济搞发展不仅会造成根基不稳,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问题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体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议题二问题1. 通过老厂区发展夜经济,实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引入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进而探讨三新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问题2.关键点: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议题三问题1要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引进来”和“走出去”迅猛发展等。问题2要点:对中国来说,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对世界来说,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问题3要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等。问题4要点: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达标训练1、B 2、C 3、A 4、B 5、B 6、A 7、C 8、D 9、C 10、B1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等。措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战略。12、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降低运营成本;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