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李凭箜篌引》学案 (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燕歌行》《李凭箜篌引》学案 (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常见表现手法
——《燕歌行》《李凭箜篌引》复习学案
(教师版)
【复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艺术手法及情感,并能会背,会默写这两首诗歌;
2.积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找出诗句中运用了何种手法;
3.掌握表现手法的解题策略。
【学习过程】
任务活动一:诵读《燕歌行》,本诗多处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来突出诗歌的主旨,请你找出来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
1、出师时的铺张扬厉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的对比。
诗人用“攒金伐鼓”“旌施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勇猛气势。与下文惨败的悲凉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2、敌军和我军的对比。敌军凶残有气势
3、战士和将领的对比。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战士何等质朴勇敢!而带兵将领却侍宠贪功、纵情声色,“岂顾勋”一词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4、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征人思妇断肠与战事不能结束对比
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5、李广和将领的对比。
诗人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的名将李广来讽刺时下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本兵的指挥将领。
任务活动二:诵读《李凭箜篌引》,本诗在描写音乐时,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慕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慕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诗人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运用通感、夸张这些表现手法,具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任务活动三:了解表现手法
1、概念:表现手法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等同于表达技巧,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狭义上主要包括对比、衬托、渲染、象征、用典、比兴等。
2、常见狭义表现手法:
(1)衬托和对比。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与反衬相近,但也有区别,反衬有主次之分,而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
例: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反衬: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3)象征和托物言志。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用石灰的特点来象征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联想和想象。(虚实相生)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
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来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
例:联想: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想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
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虚心垂询的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孝文帝的不务治政。
(6)用典。
(7)对写法。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直接从自身来写,而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入笔,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从而显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不正面写“思家”,而是通过家人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8)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了玄宗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9)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比:类比,比喻。“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0)点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渲染出来。《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使用点染手法。
3、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做简要分析。(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猴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插”。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3.(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词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
1.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2.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3.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