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含部分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含部分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以及文章时代背景
通过文章语言,总结刘和珍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情感
障碍点、麻烦点:
1、揣摩语言,总结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一)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作品背景详解: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三)自主阅读文章
1.结合背景知识阅读全文。
2.为横线上的字词注音。
洗涤( ) 惮( ) 攒射( )
尸骸( ) 长歌当哭( ) 喋血( )
杀戮( ) 殒身不恤( )( )
3.解释下列字词含义。
(1)长歌当哭:
(2)殒身不恤:
(3)广有羽翼:
(4)痛定思痛:
(5)明珠投暗:
(6)情随事迁:
(7)急于事功:
(8)郑重其事:
(9)挈妇将雏:
4.本文分为七个小节,请依据内容分层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
5.思考:作者的笔下,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人?
6.本文除了刘和珍外,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
7.你认为鲁迅写本篇文章的意义为何?
8.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常常能出现神来之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难以理解,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提出来讨论交流。
7.演读欣赏(重点语句)。
二、讲
重点讲解:1.人物形象; 2.作者的复杂情感
总结本文内容:
三、练
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就这样死去了,根据她的事迹,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文段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对文段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样的世上”是指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
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
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的态度,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
部分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字词含义。
(1)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
(2)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3)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4)痛定思痛:意为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5)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6)情随事迁:迁,变动,改变。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7)急于事功: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含贬义。
(8)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9)挈妇将雏:带着妻子,领着儿女。
4.本文分为七个小节,请依据内容分层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首先在一、二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自己的悲哀;然后在三、四、五部分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最后六、七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5.思考:作者的笔下,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人?
刘和珍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青年学生。
6.本文除了刘和珍外,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
中国人:苟活者泛指所有的中国人
庸人:健忘、偷生、无所为的人
苟活者:有一定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而又没行动起来的人,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的庸俗的市民
有恶意的闲人:指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
7.你认为鲁迅写本篇文章的意义为何?
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
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一支
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8.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常常能出现神来之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难以理解,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提出来讨论交流。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里的“哀痛者”“幸福者”指的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
“惨淡的人生”是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敢于面对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黑暗现实,绝不回避,并且视死如归,这是大无畏的精神。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就是鲁迅所指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作者无话可说是因为愤怒到极点。“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就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先生通过这句话说明了死难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烈士的牺牲中看到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这里的“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有革命的思想,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鲁迅先生就自称为“苟活者”,苟活者与沉默者是不同的,沉默者是没有革命思想而愚昧麻木的国民。
7.演读欣赏(重点语句)。
二、讲
重点讲解:1.人物形象; 2.作者的复杂情感
总结本文内容:
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不怕牺性,坚决站在爱国群众一边,以最大的悲愤写了本文和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系列杂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鼓舞革命群众进行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三、练
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就这样死去了,根据她的事迹,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
示例一: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文段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对文段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样的世上”是指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
C.“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情。
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但并不是说没有。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处:表达直面残酷现实的决心;第二处:一些人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写此文以警醒世人。
3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比喻。作者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并以“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血战付出的代价;“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果。作者使用这一修辞,使对比更加直观形象,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表达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
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的态度,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
肯定他们的爱国精神,但是鲁迅先生告诉人们要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反对政府的反动统治,请愿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