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练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练习(学案)

资源简介

中考议论文复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掌握三种基本的论证方法。
在议论文里,阐明或反驳论点,往往需要举出一些事实作为依据,有时候讲很多道理,不如举一两个事例更能说服人。因此,有的议论文较多的是根据事实进行论证,这便于写得实实在在,避免空发议论。
如在《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举了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读书方法等事例,来证明“读书要会意,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运用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在议论文中凡是用符合客观规律的道理(包括引用经典性论述、名言警句、科学原理、定律、谚语等等)来证明论点,那就是“引用论证法”(引证法)。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之外,在议论过程中,还会运用“对比说理”、“类比说理”等方法。了解论证方法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概念,而是要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答题套路
举例论证 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对比论证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的观点。
论城市文化
①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搞了这么多的文化建设,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这个问题很大,依我个人之见,或许三点要义是可以简单讲一讲的。
②文化是什么?第一,文化是我们的家,文化是我们感觉到人生的温暖的地方,是关怀,是生命的意义,一个城市有文化,就表明这个城市让我们留连忘返,像家一样的温暖适意。没有文化,我们就会感觉到在现代社会漂泊无依,无家可归。上海的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根的,其实中国文化就是心灵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即是时于心灵的重视。应该多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扩大人们之间心灵交流的空间,加强心灵相通的纽带,让大家都能有机会表达心里想说的话,就像在一个现代民主空气的家里,长辈小辈可以平等地无拘地自由地坐下来谈心一样,有丰富的心灵表达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③第二,文化是花样,有文化的城市,正是提供着不同的花样,让人们可以在其中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寻求意义的城市。越是选择的可能性多,越是自主,就越是有文化。而只有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不管是什么追求,不管是升官发财还是求神拜佛,都是一个平面化的城市,都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一个最有魅力的城市,其实就是最自主、最从容,最有花样的城市,是最有自己独立品格、尊重每个人自己寻找乐趣, 富于充实的人生意味的城市。
④第三,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胎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抹去的生命记忆。上海文化很大程度源自中国江南文化,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江南文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强调地方性,这既是文化发展的重大策略,也是珍惜我们的家底,保护我们的财富,因为在上海江南文化的底子里,有多少好东西!在杭州,每天我从西湖边上走时,我都会发现有女子在练习武术,或操练剑术,她们穿着传统的服装,旁若无人地完成她们的动作,她们做得相当认真专注,神情动态,那样从容,那样安静,那样自信。从她们的神态,可以读出几千年江南风土人情积淀所发育的一种文化的尊严与美的混和。这里面有一种很自主的力量,很自发的需求。上海文化里,就比较少有这样有本有源的民间人文意识的自觉。上海对它的身上的江南文化因素,还是不够充分重视。譬如至今张爱玲的故居,还没有能在这个城市里现身,张爱玲其实是很大程度上的江南文化的呀,譬如弘一法师和丰子恺,以及众多的上海近代人物,他们的故居都没有能留下来。
18.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分)
【答案】举例论证
列举张爱玲、弘一法师、丰子恺等名人故居没有保留下来的事实证明上海对它拥有的江南文化因素,还是不够充分重视(3分。前空1分,后空2分)
【分析】首先判断,其次套用模板: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练习1】
文章应“润物细无声”
①杜甫《春夜喜雨》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绵密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贵( ),忌( )。文章应于含蓄中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在( )中打动读者,在含蓄蕴藉中自然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文章不忌讳直接抒情,但如果感情过于直露,语言也就显得单调,文章也就失去了应有之意。我国古代的诗文大都以含蓄蕴藉取胜,古代的作家也都善于借助客观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胸襟抱负。如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歌借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清新小巧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闲适自得之情。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并没有写自己的羁旅情愁,而是巧妙借助“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形象,勾画出一种幽寂、迷蒙、清冷的氛围,表现了游子飘离之感。我们写抒情类的文章也是如此,要善于撷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典型的形象,巧妙组合,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文章不能一味说理,如果能借助生活的细节或自然现象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会更加生动形象。朱熹的《读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歌巧借“源头活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再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讯先生在谈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时,并没有说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是把文化遗产比做大房子,把精华部分比做鱼翅,把糟粕部分比做烟灯、烟枪、姨太太等,把历史虚无主义者比做烧毁大房子的昏蛋,把盲目排外者比做欣欣然走进大 房子的孱头,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文化遗产继承观。
④我们现在写文章存在这样一种错误倾向,认为文章选材越大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大的题材,宽泛无边,我们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写起来容易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流于套话连篇。所以写文章应善于挖掘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在真情实感中,传达出文章的中心。如鲁迅先生通过《一件小事》就严肃解剖了自己,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朱自清先生通过《背影》就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理解了至大至柔的父爱,这些事例都表明文章选材不在大小,贵在以小见大,润物于无声。
20.本文主要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5分)
20.举例论证 以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著名作家含蓄的诗文为例,具体而有力地论述了“文章贵在含蓄”的观点,并点明应怎样把文章写含蓄。(5分)
【练习2】
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
苑广阔
①智能手机和电脑让用户可采用拼音输入法,然后从列出的选项中挑出正确的字。结
果呢?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汉字书写与传承问题,甚至引发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近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便以《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为题,对此给予了报道。
②国外媒体对中国汉字书写的报道,关注的只是现象本身,而我们关注的,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手机和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这一问题其实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类似《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看上去应该没有什么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一经推出,马上掀起了收视高潮。
③这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传承汉字书写和弘扬汉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电视节目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在奖金和大赛名次的刺激之下,电视节目上的激烈角逐与精彩表现,并不能掩盖汉字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书写的式微。
④汉字既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象形文字来说,汉字每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都包含着文化、文明与历史。所以传承汉字,也就是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而要想完成这种传承,则主要须通过书写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一笔一画勾勒这个汉字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深切体悟出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
⑤而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唯一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汉字书写之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⑥有人也许会说,汉字书写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于它“没用了”。问题果真如此吗?即便你可以打印公文、报告,但是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必定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更加真诚与友善。更别说一封手写家书给远方亲人所带来的温暖与慰藉,是任何打印字体都无法替代的。即便从功利的角度看,当别人的求职信都千篇一律用打印稿,而只有你用或遒劲或娟秀漂亮书法来书写,它必然能够更加打动人心。
⑦这么说,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电脑和打印机,而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拿起笔来,写下一段文字,其实是件很美好,很“走心”的事情。
(选自2014年9月《羊城晚报》)
19、文中的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传承汉字,也就是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的观点。
【练习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⑥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练习4】
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7.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道理论证,“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突出立志的重要性;比喻论证,“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将立志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比作上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对比论证,“缺失信仰……有信仰。”将二者进行比较,突出信仰对能力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