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复习学案【课标要求】3.3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自主学习】1.联系生活中实例,谈谈你对事物内部肯定方式与否定方面含义的理解。2.简要介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并说说其危害。3.归纳课本中关于“辩证的否定”的知识。4.认识的深化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请你谈谈对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理解。【议题探究】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达到“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再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庖丁弄清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试从认识深化的过程,说说“庖丁解牛”对你的启发。【必备知识】一、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㈠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和否定(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两个方面。2.事物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⑴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⑵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3.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危害: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依据和要求:⑴依据:根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⑵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易混易错】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所属范畴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对基本范畴地位 与 作用 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事物内部这两个相反方面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在于揭示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每一个矛盾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提示】辩证否定观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本身就是坚持了矛盾所要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特点:辩证的否定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⑴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否整体)。⑵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肯合理)。【拓展视野】我们常说,不破不立,有破有立。应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①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易混易错】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 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形而上学否定是发展的中断二、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⑴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⑵局限性: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⑴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知识拓展】多角度理解抽象:①抽象指一种思维活动,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动词。(本节课所讲的思维抽象)②抽象指思维活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得出的概念或判断。是一个名词。③抽象指一种认识。“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这里的抽象是一个形容词。⑵运用思维抽象的原因:感性具体认识存在局限,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⑶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⑷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重要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⑸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对策:①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⑹思维抽象的特征:①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②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③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易混易错】比较思维抽象与理性思维①思维活动过程包括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三个环节。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理性思维中的一个环节,必然具有所有理性思维都具有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②思维抽象除了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理想化贯穿其中。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⑴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⑵特征: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⑴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⑵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⑶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特别提醒】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不是认识的两个过程。【易混易错】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起点;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桥梁;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终点。【典例精练】判断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否定环节不如肯定环节内容丰富。只要不断批评和否定,新事物就能保持质的稳定性。通过思维抽象获得的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构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肯定走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中,只有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思维抽象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知识结构】答案:【议题探究】“庖丁解牛”的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中获得的启发是:要得到对事物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必须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事物的目标。【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要得到对事物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必须经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解题时一定要紧扣材料,理清层次,且要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典例精练】1.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2. 准确把握课本知识。 3. 否定包含中肯定,同时又具有必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 4. 不断地批评和否定会不断地促使事物改变自身的性质,不利于新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 5. 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思维具体才能形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6. 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构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7. 正确理解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 思维抽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不过其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0. 思维抽象不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