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课标要求 引述宪法序言, 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学习 目标 必备知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关键能力:通过对课本的梳理,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通过课本的学习,了解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梳理知识,掌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救中国的。核心 素养 政治认同:比较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主张,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学习本课,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并评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法治意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公共参与:提升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重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的原因难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因议题 主议题: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子议题:1、近代的中华帝国是如何被世界潮流所抛弃的? 2、近代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国方案? 3、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真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视素材: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结合素材和课文,初步理解本课教学内容。 感受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环节一:华夏之殇展示视频: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曾心甘情愿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为什么 (2)是什么 (3)重要性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探究1:结合视频,说明近代的中华帝国是如何被世界潮流所抛弃的?并总结我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探究其历史任务? 通过对清朝时期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分析,提高学生探究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结合对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增强民族责任感。环节二:华夏之方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探究2:结合史实,近代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国方案? 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历史人物及其观点放入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分析。 对比不同政治力量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其不同的结果及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二:华夏之治展示视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意义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 (2)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斗争 3、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结论? 探究3: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公认的历史真理?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学习本课,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并评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比较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主张,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提升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课堂小结 本课以“华夏之殇——华夏之方——华夏之治”展开教学,结合“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使命——解决方案”展开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掌握为什么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是可行的,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