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唐朝时期对外关系的盛况,认识唐朝国力强盛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史料证实: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的史料:文物、文献资料的整理、阅读和鉴赏,明确唐朝时期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
历史解释:通过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学习,体会历史人物对的历史贡献。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唐朝鉴真和玄奘的影响力,体会不同地域先进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交流、兼容并包的唐朝文化,对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
PPT教学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史料讨论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上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的秦汉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的条件。对于本单元零散的知识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之形成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
【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有关《唐人街》的相关图片(美国、英国、日本、悉尼)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通过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这些图片我们不难看出,唐朝留给世界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唐文化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睹大唐中外交往的风采。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遣唐使
学生阅读教材“遣唐使”一目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叫遣唐使?
(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
(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次?
(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学生回答: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后,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2.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建筑:唐招提寺、平城京
文字: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
服装:和服
节日:除夕、元宵、清明、中秋、七夕、重阳
其他:茶道、花道、剑道、书法、中草药
可见唐文化全方位影响了日本。
(过渡)除了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唐朝同样也派使者去日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谁?
鉴真东渡
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请学生根据课本相关知识,介绍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介绍鉴真的杰出贡献。
教师总结:鉴真历经艰险,第六次东渡成功后,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文化: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为什么鉴真坐像被日本人视作“国宝”
教师总结: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视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重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4)日本向唐朝学习,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
启示: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学习日本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小结:
“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唐风洋溢奈良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此目相关内容,回答两国交往的重要信息。
教师小结: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两国之间的贸易非常频繁;新罗国还积极学习唐朝的制度。
(过渡)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使者除了东渡的鉴真的,还有西游的玄奘最受朋友的欢迎。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来学习:
知识点三:玄奘西行
结合学生经验,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就《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依据《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长安_——丝绸之路——印度半岛(天竺)
第二,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小组1:唐僧一路上有徒弟的陪伴,而玄奘是独身一人去西天。
小组2:玄奘到天竺取经、游学,住了14年;唐僧仅是去取经书,拿到了马上就回来,回到唐朝才授课,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师:历史上玄奘十几年的天竺游学经历和回国后十几年的译经生涯,这些事迹小说几乎没有涉及。更重要、更有历史价值的贡献,为什么小说没有谈到?这个贡献是什么?有什么价值?
小组3:玄奘去印度时那里用的还是竹简,唐僧拿的经书是用纸做成的。
小组4:唐僧由释迦牟尼所教,玄奘由一位90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所教。
小组5:唐僧碰到的阻碍主要是妖怪,玄奘碰到的阻碍主要是路途远、艰辛。
师:唐僧有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听信谗言等弱点,玄奘则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要学有所成,就得向玄奘学习,像玄奘一样,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第三,唐僧和玄奘的这些不同,提醒我们学习历史应注意些什么?
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要区分历史和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小说当成历史。
第四,《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和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有什么相同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两人都去西天取经,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是唐僧这个小说中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的原型,唐僧的一些行为源于玄奘但不完全出自玄奘。这说明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历史人物及事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堂延伸:以史为鉴
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取得重大成就,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3.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掌握:
一本书: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专心翻译佛经,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二位高僧: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奘、东渡日本传教的鉴真。
三种作用: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中外友好往来。
四个原因:①经济繁荣,文化先进。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交通发达,水陆便利。④对外开放,交往友好。
【板书设计】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与日本(走出去)
遣唐使
鉴真东渡
唐朝与新罗
唐朝与天竺:玄奘西行(引进来)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