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精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精编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时代改变]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人民身份改变]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历史意义]
三、解放大陆 ①时间:1951年10月
②标志: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地主怎么样了。农民怎么样了,农村怎么样了)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目的: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4.意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两个主席的区别),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注意:合作社、合作化)
(1)主要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完成时间: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 (4)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5)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 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
4.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任何新生事物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错误是难免的,要及时修正调整
5、调整: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 两弹: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2.1967年:氢弹
3.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时间:1971年,
②过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2)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二、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注意:联合公报、建交公报、建交)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注意:两个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2.意义: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③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始:安徽小岗村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我国的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措施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3、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取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
1.“一国两制”
①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②提出人:邓小平;
③依据:维护祖国大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
④地位: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⑤主要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2.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3.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两岸交流
①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②原则:互相尊重,互补互利
③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④成果: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人员交往以及各个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这种文化和经济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 ---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①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③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④意义: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我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在上海中国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2)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
②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氏族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厄瑞斯忒)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
3.雅典最强盛时期是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
4、评价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体现了平等和公平的民主原则;[民主原则]
②开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先河/遗产]
③只有雅典的成年男性才拥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奴隶无权享受民主。[局限性]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27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伊斯兰教的作用: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4、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3、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罗马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支柱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1.公元10世纪前后,中古西欧城市兴起。
2.城市与封建主展开了激烈斗争。琅城(争取自治权);
3.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人身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启示:
①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②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③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④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1.和平交流: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世界。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2.如何评价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①和平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主旋律、
②它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人们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
③和平交流使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成为趋势。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属于真正的文字。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史诗是古代文明中的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内同一般是歌颂英雄人物,夹杂着含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西方最早的史书。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