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
吕本中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从曹南转往阳翟的路上写给弟弟的,两人曾一同游过白沙江。
B.首联回顾往日与弟弟在白沙江上的亭子里饮酒话别的情景,“秋声”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心情。
C.颔联追忆了与弟弟同游的情景,其中上句流露出如苏轼《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畅快。
D.尾联表达了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曾经与弟弟在一起的十天让自己暂时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惬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以自然环境写时政氛围。
B.颔联把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把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
C.颈联写舟中凝神远瞩,江岸空旷荒凉,星星磷火飘荡,“待残更”表现离开官场的轻松之感。
D.前两联写景,为后面的抒情营造凭借;后两联由写景转人抒发感情,情在景中,深沉而悲壮。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互文见义,描写梓州自然风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
B.颔联从细处着墨,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奇妙景象,境界幽深而秀丽。
C.颈联紧扣蜀中的民情以及李使君所掌管的职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本诗虽为赠别诗,但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①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③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京中:指长安,即下文中的“秦”。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其府第在洛阳城西,此处泛指豪华府第。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不当春”写诗人虽身处长安的春天,却没有春天的感觉,只因此处不是洛阳,更无朋友同游。
C.颔联二句紧承前意,描绘长安景色,“徒”“漫”二字十分准确地传达了诗人的无聊和沮丧。
D.颈联写作者身处热闹的宴饮场景,以此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深和思归之切。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①。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②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解:①十分:古代的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②叹隙中三句:感叹人生短促, 如白驹驰过隙缝,击石迸出的火花,睡梦中的经历。③陶陶:和乐、无忧无虑貌。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扫花游·九日怀归
【南宋】周密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6.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空洲渚”,“空”字描绘了深秋过后,江蓠凋尽,汀州繁华不再的萧瑟景象。
B.“孤蛩暗语”,写九月蟋蟀鸣秋,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都城临安暮秋时节的风貌。
C.“怅望极归舟”,写诗人心无依托,怅惘地眺望江上归来的船只,想象天边的烟树。
D.“情丝恨缕”,以丝缕喻情,化无形为有形,极言情之多且乱,一语概括心中之事。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七夜对月
杜甫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自然点题,月圆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诗人却独自对月,凄然之感不免油然而生。
B.颔联“还”呼应首联“仍”字,人老须倚杖,月影独相随,江边独步,可谓形影相吊。
C.“明翻宿鸟频”与王维“月出惊山鸟”异曲同工,都以清幽之境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D.本诗将写人、写景与写月有机统一,人浴月之辉,景沐月之光,意境和谐,笔力不凡。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阳
【南唐】李中
影未沉山水面红,遥天雨过促征鸿。
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落日
【清】袁枚
落日金盘大,遥山未敢吞。
松根明细草,天外表孤村。
似写衰年意,频惊旅客魂。
今宵新月好,未必便黄昏。
8.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的傍晚,夕阳把水面映照得一片通红,大雁掠过天边,寻找栖息之所。
B.赶考的举子在驿路上匆匆前行,而路旁的槐花则在夕阳的余晖中悠闲自在。
C.“金盘”“未敢吞”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夕阳即将落山时的雄浑壮观。
D.在落日的余晖中,松根向细草表明着心声,天边的村庄被映照得格外分明。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池送朱二①
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②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③。
【注】①本诗为孟浩然晚年归隐所作。朱二,孟浩然友人。高阳池,即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凤凰山南龙,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池塘。晋代山简镇守襄阳,名之曰高阳池,盖取郦食其高阳酒徒之意。②毵毵:形容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③松子,即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信奉。松子家,隐者之家,代孟浩然隐居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二句点出作者送别友人朱二的地点“习家池”,巧妙地呼应了标题。
B.第三到六句精选对象着力描写,凸显习家池从前的绮丽繁华,印证襄阳当年的兴盛之状。
C.第九、十句由以前的“意气豪华”过渡到描写眼前景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
D.本诗语言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孟诗的风格特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伯时画马礼部试院作①
黄庭坚
仪鸾②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
木穿石盘未渠透③,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④逢一豆⑤。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⑥,城西野桃寻小红。
【注】①本诗写于元祐三年,时苏轼以翰林学士知贡举,黄庭坚(参详官)、李公麟(字伯时,点检试卷)等均为其属官,公务之余多唱和之作。②仪鸾:指仪鸾司,掌奉供帐之事。③该句典出《真诰》:傅先生年轻好道。太极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石槃。他昼夜穿钻,历47年成功,遂得神丹而升天。槃,即盘。渠:通“遽”,疾、立时。④藖:斫余的草茎。⑤豆:精饲料。⑥诗翁:指苏轼。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三句选用三个典型细节,渲染试院生活的清苦、简陋,烘托凄寒、烦闷的氛围。
B.本诗写“观”画马,突破一般盛赞丹青妙技的俗套,开掘深,联想广,首尾圆合。
C.“贫马百藖逢一豆”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一样都表达了对扼杀人才之举的控诉。
D.本诗每句押韵,三句一换韵,给人以奇峭之感,三叠戛止,突兀生新,不落窠臼。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节选)
王维
既至金门远②,孰云吾道非③。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荆南人,王维好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孔子曰:‘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门远”与“吾谋适不用”首尾呼应,含蓄地点出友人科举“落第”。
B.三四句从时空角度落笔,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隐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C.树影遮行客,余辉映孤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暗寓友人的落寞之情。
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十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①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②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泰州时。②俦侣:朋友。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对月歌①
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注】①唐寅科场失意,落拓半生,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7)在苏州城外桃花坞筑桃花庵,与好友饮乐其中。《把酒对月歌》就作于此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即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以往的一切咏月诗,独尊李白,对李白的追慕之情溢于言表。
B.李白虽已驾鹤仙去,但其诗歌仍为世人代代传颂,这从侧面说明了李白和明月一样可以永存。
C.与李白相比,诗人自觉写诗数量虽多但才华不及,羞愧之下以“料应月不嫌我丑”自我开解。
D.与李白相比,诗人虽无“登天子船”“上长安眠”的经历,但有与李白一样豪放不羁的禀性。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元录事开元①所居
刘长卿
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②行。
鸟散秋鹰③下,人闲春草生。
冒风归野寺,收印出山城。
今日新安郡④,因君水更清。
【注】①元录事:诗人朋友,时任睦州录事。录事是官职名,掌管纠察之事,与御史相似。开元:此指睦州开元寺。②纪纲:法度。③秋鹰:古时以鹰隼喻御史。④新安郡:睦州古称,有新立安定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录事幽居于睦州开元寺,第二句的“高卧”表现了他的悠闲自得之态。
B.第三句是比喻,把元录事纠察官员的气势与恶吏们的散逃写得十分生动。
C.颈联写元录事工作结束回开元寺,至于工作情况则作为留白供读者想象。
D.诗人提到睦州,特意用了其古称“新安郡”,旨在突出睦州的历史悠久。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独夜寒侵翠被
陆游
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欲写新愁泪溅纸。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
蔌蔌灯花坠。问此际、报人何事。咫尺长门【注】过万里。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
【注】长门,长门宫。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幽闭在长门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的“独”字让人有落寞之感,“寒”“侵”“幽”等词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B.“欲写新愁泪溅纸”中的“新愁”二字,暗示着词中的女主人公内心早已郁积着愁苦。
C.“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词中女主人公的境遇变化。
D.下阕“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运用“长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伴君如伴虎”的担忧与怨恨。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①
辛弃疾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②,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③。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④。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注】①这首词写于绍熙三年,辛弃疾为福建提点刑狱。西湖,此指福州西湖。经始,营建。②堆滟滪:长江中的滟滪堆,在瞿塘峡。说长江之险,民谣有“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③中有句,浩难写:整治西湖的种种责难,实在难以言明。赵汝愚曾二次知福州,整治西湖,建设福州,有议者以费多利少为疑。④故国:五代时,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所据地即福州。后其子王延钧建国称帝,为当时十国之一。王延钧在位时修建“十里水晶台榭”,架复道,于此游宴。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翠浪吞平野”“挽天河”极有气势,而“谁来照影”则增空灵之感。
B.作者化用苏轼诗句表现福州西湖景色空蒙、迷人却又凶险的特点,写得丰富而含蓄。
C.下片起句“例人”表示西湖诗社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写出西湖同文人的密切关系。
D.词中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与感情力量融合起来,能更深刻地表达思想。
十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知,本诗是苏轼为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图而作的题画诗。
B.前四句阐释论画、赋诗的标准,求形似的画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
C.七、八两句用边鸾、赵昌的画作衬托,突出了王主簿画作的精妙。
D.本诗先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逢江南僧
崔涂①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
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
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
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注】①崔涂,唐末诗人,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他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中原、秦陇等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运用比喻修辞,表现诗人和江南僧行踪不定、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
B.天涯、长安、僻寺、街市的组合,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空间里二人的生活场景。
C.钟声和青山两种意象,与夜话情景相互交融,给全诗增添清幽空灵的禅味。
D.诗歌语言典雅凝重,“说”“听”“问”“忆”等动词写出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状。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喜邻郡
元稹①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
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②人。
【注】①长庆二年,元稹调至越州,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越州产美酒,有“醉乡”之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即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元稹听闻白居易至邻郡赴任,喜而作诗相赠,酬答之中尽显情谊之深。
B.首联诗人自比“蹇驴瘦马”,慨叹梦里方能着“紫绶朱衣”,透露出了诗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
C.颔联中“偶”“虚”对举,表明友人邻郡为官,纯属意外;诗文唱和,承蒙厚爱,两字内涵丰富。
D.本诗第六句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渊明像
艾可翁
漉酒不孤头上巾①,醉来万事等浮尘。
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
仕晋何心更仕刘,知几闻早去来休。
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督邮。
【注】①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照应题目。
B.第二句中“万事等浮尘”,表现了陶渊明视“万事”如“浮尘”的潇洒达观。
C.第五句的“何心”表达的是陶渊明既不“仕晋”也不“仕刘”的归隐决心。
D.尾联感慨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暂时看到了光明”说法错误。“暂明”应该是“一下子看到了光明”,有豁然开朗之意。
故选D。
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现离开官场的轻松之感”错误,应为在舟中的孤寂落寞。
故选C。
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故选C。
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颈联写作者身处热闹的宴饮场景”说法错误。诗中“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故选D。
五、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错误,“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没有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故选C。
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江上归来的船只”错,应该是远去的船只。上片结尾三句描写心中的乡愁无以依托,只有惆怅地眺望江上远去的归船和天边如烟的树木。词用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语,表示自己想回去又不能,只有遥望江上舟树以寄托乡思《古诗》“远望可以当归”即是这种心情。
故选C。
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都以清幽之境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分析错误,本诗表现的是内心的孤独、寂寥与思乡之情。颈联“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一句,描写在月光下的游鱼与飞鸟的躁动,代表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再结合首联中“江村独老身”一句,突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寥与思乡之情。
故选C。
八、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松根向细草表明着心声”错,此处应理解为松树下的细草都可以看得清楚分明。
故选D。
九、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错误。这两句是感叹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打湿了游人的衣襟,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都表达了对扼杀人才之举的控诉”错,“贫马百藖逢一豆”字面上意思是说:可怜的贫马老是吃那种无法下咽的草茎,多想吃上一次精饲料。诗人借以自喻,是说试院环境恶劣,生活清苦、单调,就像贫马为了一“豆”之得而困于槽枥,委婉表达了对改善试院生活待遇的渴望。而“食之不能尽其材”是指斥统治者不能善待人才的陋行。
故选C。
十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虚实结合”错。此处是诗人设想友人返乡途中的风光,是虚写:“落寞之情”与全诗慰勉、鼓励友人的感情基调不符,此处的“落晖”突出的应是温暖绚丽之意。
故选C。
十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杜诗借景抒情”分析错误,本诗并没有写景,主要是夹叙夹议。
故选D。
十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自觉写诗数量虽多但才华不及”无中生有。“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是诗人自比李白的自负之语。“我愧虽无李白才”只是自谦,并无“羞愧”之情。
故选C。
十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旨在突出睦州的历史悠久”分析错误。作者用“新安郡”之名称,可以突出睦州历史悠久,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新安”二字,此处为一语双关,作者是以此赞美元录事使这里变得安定。
故选D。
十五、
【答案】D
30.同意。整首词表面上是在描写宫人被废后孤独凄苦的处境,抒发君心难以久倚的感慨。词人其实是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蓄地表达了‘伴君如伴虎’的担忧与怨恨”错误,词人站在宫女的角度来写作,表达了对君王的不满和怨恨之情。
故选D。
十六、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凶险的特点”表述错误,“凶险”的特点不是通过化用苏轼诗句表现的,而是通过“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来体现,此两句写福州西湖中的孤山,言其像瞿塘峡之滟滪堆,偃卧在千顷湖光之中,扁舟过此,极为凶险。
故选B。
十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 .“求形似的画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
故选B。
十八、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歌语言典雅凝重”分析错误。从本诗“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一句可以看出,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质朴。
故选D。
十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错。苏轼的这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对海棠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与朋友游玩时快乐的心情,再现了他被贬黄州后达观、潇洒的胸襟。而本诗第六句,表达的是元稹被调任越州后,借夜赏美景来打发自己郁闷的时光,传达出内心的失落。
故选C。
二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错,“多”为“赞美”之意,不是选项说的“许多君子”。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