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2《蜀相》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抱负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1、导入新课,进入文本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他是谁? 诸葛亮 蜀相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①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②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③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④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⑤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点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⑥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⑦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⑧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⑨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⑩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三国演义中描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课前检测
填空
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 , ”
他坚信: “会当凌绝顶, ”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 。”
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 ”。
他的诗风 。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 。”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
他被誉为“ 诗圣 ”。
走进杜甫
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蜀相》一诗,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听朗读并跟读试背诵。
梳理探究
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明确:突出孔明的身份,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心怀蜀国基业的相,体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用蜀相的身份吊唁他比用他的名字更妥。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②句中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种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表达出欣喜愉悦的心情,然①句以“自”、“空”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伤感。
手法:寓情于景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 独自 空————白白的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1,字释义 2,带入画面 3,答手法 4,作用(意境/情感)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副词、形容词和名词。
作副词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
作形容词的“空”,常有空远、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带有寂寞寥落、沉郁悲凉的情调。
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
解读文本: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思考: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蜀相(七律 怀古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怀古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概兴衰、寄托哀思、托古风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 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主旨)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答疑解惑: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战争频烦仍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才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付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结果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一心只为酬三顾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课堂检测
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找找诗眼
A.山青花欲燃”--炼动词,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形容词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炼数词,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炼虚词,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归纳总结: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1)、解释字 2)、解释话 3)、答手法 4)、答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1)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2)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3)作者寓情于景,(4)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这首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