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训练(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训练(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2022·湖南·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二期末)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2.(2022·湖北武汉·高二期中)读图《宋代对外贸易图》。由此图能够直接得出,当时( )
A.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繁荣 B.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
C.北方的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 D.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
3.(202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4.(2022·河南驻马店·高三阶段练习)20世纪初,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的建成,以及马车、火车的出现,使南京下关得以与主城密切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空地始得开发利用,新的建筑纷纷沿主干道向城区东北部建设。这反映出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 )
A.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 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C.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世界运河名录》中提及:这条国际运河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的格局,成为埃及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这条国际运河( )
①开通时间是1769年 ②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和欧洲的航程
③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 ④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的新通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下列表格理解有误的是
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A.铁路交通总体发展迅速 B.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C.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往 D.富尔顿对此居功至伟
【能力提升】
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朝长安二年(702年),大臣崔融上《谏税关市疏》日:“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蜀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宏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据此推知,当时
A.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B.对外的贸易交往日益兴盛
C.大运河推动南北货物流通 D.政府严格管控内河航运业
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
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3.(2022·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三专题练习)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4.(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载:1923年“火车于本月十四日又行开运,晋粮出境往直隶、往石家庄,每日行十数火车,每车运载新斗可三百石……粮因出境,价又增加”;1932年“近来粮价减缩……一则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此吾晋之粮价逐渐减少也。”据此可知
A.军阀混战导致粮价骤变 B.交通改善影响区域粮价
C.经济危机冲击本土经济 D.恶性通胀破坏社会生产
5.(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6.(2022·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7.(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
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1763年以前,这些大陆上的欧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带。但在后一世纪中,大陆的内地被横越。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使由陆路侵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没有连接河道的运河、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自己所拟的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有史有据)
【直击高考】
1.(2022·辽宁·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2.(2021·浙江·高考真题)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3.(2020·浙江·高考真题)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4.(2020·浙江·高考真题)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一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宋代对外贸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从明州、泉州和广州出发,海上丝绸之路远及东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地,直接反映出当时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城市发展与对外贸易繁荣间的关系,排除A项;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在图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北方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与发展,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排除B项;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南京的道路建设和交通工具明显改进,从而使得郊区与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也使得新的建筑沿主干道建设,这表明新式交通的构建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A项正确;城市的空间融合并不能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无法得出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排除C项;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无法得出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排除D项。故选A项。
5.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埃及经济生命线”和“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的是苏伊士运河,该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和欧洲的航程,说法②③符合史实,B项正确;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时间是1869年而非1769年,开辟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新通道的是法国的米迪运河,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6.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1900年,世界铁路里程的增长与汽船的发明者富尔顿没有关系,D项符合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铁路网的形成反映出铁路交通总体发展迅速的说法合理,排除A项;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是对表格内容的正确解读,排除B项;世界铁路网的形成的确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能力提升】
1.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舟航所聚”沟通了蜀汉、闽越、河洛以及淮海,这就说明大运河通道实现了南北商业交通货物流通,C项正确;材料的时间是702年,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不能说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国内的航运问题,不涉及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涉及政府的严格管控,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交通、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等,这些都说明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实现的,且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南北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黄河的泛滥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地域文化交流和统一性的增强,但是弥补地域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D
【详解】材料表明,运河对济宁的政治、经济地位影响极大,从“河道废弛,津浦通车”可知,济宁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这说明交通方式是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状况,排除AB两项;济宁由直隶州降为县,只能说明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不是丧失,而且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是济宁地位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23年‘粮因出境,价又增加’与‘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粮价逐渐减少也。’”可以看出近代交通整合了区域粮价,B项正确;材料与军阀割据混战及经济大危机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C项;恶性通货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公路,A项正确;B项错在“保障”,交通进步有利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与苏伊士运河开通无关,②错误,排除ABD项;从航程变化来看,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但是也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③④符合题意,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7.
【答案】(1)变迁: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2)影响:
政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经济: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思想文化: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评分说明:学生任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三个角度作答,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详解】(1)变迁:根据材料“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到唐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可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可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等;从社会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等。
8.
【答案】论题: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阐述:火车、轮船等高效运输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冶铁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进步也间接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平等意识的形成,同时方便人们的出行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与进步,推动了社会政治 、经济、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运河、…铁路和电报、…汽船、…农业机械、..连发枪,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革新对欧洲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英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直击高考】
1.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D
【详解】由材料信息“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末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排除A项;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排除B项;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年代黄鹄号轮船修建,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B
【详解】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4.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演员1830年搭乘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的新式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故B正确;帆船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A错误;飞机发明是在1903年,故C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