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19.纸立体造型——哈萨克族毡房(新疆)》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19.纸立体造型——哈萨克族毡房(新疆)》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纸立体造型——哈萨克族毡房
——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本课旨在以哈萨克族毡房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欣赏哈萨克族毡房的过程中了解哈萨克民族风俗与生活习惯,掌握哈萨克民族装饰图案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学会毡房的制作方法及设计技巧,同时提高对哈萨克族的认识和
本课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的一堂地方课程,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的内容,是一节既重设计又重情趣的课程,主要知识点是设计制作哈萨克族毡房,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小组完成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版面分析:第53页上半部分是对毡房的介绍,图片展示美丽的毡房、简易的毡房、毡房内部及毡房的装饰图案,通过内、外、整体、局部进行展示,以更好的了解毡房。53页下半部分给出两道思考与讨论题,对毡房和蒙古包进行分析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了解两者的异同。第54页第一个版块对毡房的设计制作做了详细的分步骤讲解,体会制作的乐趣,使学生了解剪、贴、组合、装饰、完成的全过程。第二个版块讲了制作毡房所需的工具材料,并展示了部分的学生作品,给学生以参考。并给出了本课的学习建议以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毡房的制作方法,了解纸立体造型特点,尝试运用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毡房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哈萨克族毡房作品,了解哈萨克族毡房结构、特点、装饰图案等,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大胆创造,勇于实践,的心里品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哈萨克族毡房作品,使学生了解哈萨克族,感受新疆本地民族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新疆,作为新疆人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哈萨克族建筑的艺术
2.教学难点:掌握哈萨克族毡房的制作方法,毡房的装饰图样的设计与制作。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毡房示范作品等
学具:剪刀、圆规、直尺、铅笔、双面胶、海绵双面胶、棒棒胶、水彩笔或油画棒、彩色卡纸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 教师(活动与问题) 学生(活动与问题)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教师准备教具和资料,调试电脑等设备,检查学生学生学习工具和状态。展示课件。 准备本课需要的教材、材料和工具,进入学习状态。 做好准备,稳定学生情绪,从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 播放视频提问:视频中描写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生活起居、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特点。任务一:问题1:你了解哈萨克族吗?问题2:你知道的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萨克族是由古代游牧部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按照季节的不同,流动放牧,游牧就成为了哈萨克民族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居住常所—哈萨克族毡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纸立体造型——哈萨克族毡房》。 学生观看、欣赏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开始对如何制作哈萨克族毡房产生兴趣。 以哈萨克族的风俗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哈萨克族有最基本的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了解哈萨克族的习俗及生活习惯,为新课打下基础。
三、讲授新课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板书课题。1、请同学们打开书53页,同桌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完成任务二。课件展示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包图片,对比分析。问题1、你对哈萨克族建筑艺术有什么样的了解和认识。问题2、为什么人们把哈萨克族毡房称为草原上的“白宫” ,把蒙古包比喻为草原上的“白莲花”?两者在造型、色彩和装饰图案方面有哪些不同?请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教师补充。2、课件展示毡房,重点展示毡房上装饰图案。3、哈萨克族装饰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展示生活中装饰图案实例。如:地毯、服装、鞋帽等。4、如何制作一个哈萨克族毡房。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⑴、在卡纸上剪出一个长方形和圆形。⑵、把圆形、长方形分别做成一个圆锥和圆柱,并用双面胶粘起来⑶、把圆柱与圆锥组合成一个毡房的形状,并用海绵双面胶从内部粘牢。⑷、在毡房上加上装饰图案。⑸、一个毡房就做好了。 学生阅读教学目标。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完成问题。观察毡房上的图案,分析图案的特点及由来。举例说明学习制作步骤,构思设计方案。 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引发学生分析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先对哈萨克的建筑艺术进行了解,再对毡房和蒙古包进行区分,对比分析。将图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练习 任务三:做一做1、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哈萨克族毡房。2、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工具材料进行装饰。注意:使用道具时的安全,请保持教室的环境卫生。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将本课内容与知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进行强调和落实,训练学生设计能力与基本操作能力。
五、作业展评 请设计好的小组进行作业展示,并说明设计意图。 展示作业,说明设计意图。 成果展示,同时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哈萨克族毡房的学习,你对哈萨克族毡房有什么样的认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从点滴开始,发现我们身边的美。 学生总结回答。
六、教学反思和建议:
本课主要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我通过三个任务来完成本课,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制作等过程来完成,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探究,感受成功的乐趣,感受美术课的无穷魅力。
《教育学》上提到:“教师要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法,在视频结束时同时抛出第一个任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完成设计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人人参,个个动手,学生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教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给予适当指导性的提示,实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程理念。但在这一环节,有些小组组内分工不是很明确,存在一人做、三人看的情况,组内成员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建议提前强调分工协作,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都能参与到设计中来。
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收获的同时,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方法往往能给学生最大的鼓励和一些忠诚的建议,课后知识的延伸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渠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年龄决定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需要不断的表扬和安慰。从而也启发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信心,课堂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才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