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胥得意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声音的字胥得意新兵入伍离开家之前,母亲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新兵拿着钢笔端详了一会儿,琢磨了一阵儿,问,拿这个做啥?母亲给新兵整理了一下衣领,抻了抻衣襟,温和地告诉他,没事时练练字,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新兵突然想起来,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说过这句话,而且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只不过,这些年不怎么写字,听不到母亲重复这句话了。新兵把钢笔收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背包夹层里面,一边放一边想,这一走之后,两年才能回家,一定要在部队变个样子回来给母亲看看;噢,对了,还要写一笔漂亮的字给母亲瞧瞧。在火车站,新兵一加入那个迷彩的队伍,就只留下一片绿色的背影。母亲和父亲便一下子找不到他了,他们觉得哪个都像是自己的儿子。新兵也是同样的感觉,加入队伍后,一回头,他也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了,他觉得送行的那些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但是他敢肯定,父母就在人群中张望着他。新兵去的地方离家很遥远,在一片雪域高原之上。新兵到了部队之后就知道了,他下连后即将去的是边防连队,主要任务是守护国境线。指导员一边放着宣传片,一边和新兵们动情地讲,你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是啊,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这话让新兵听得热血沸腾,从来没有想过祖国和他竟然这样亲近。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任务神圣起来,腰杆也直了起来。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了,学习、训练,训练、学习。当然,还要时时刻刻和高原缺氧做斗争。缺氧实在是一件难受的事,只要一迈步,胸口里就像是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头疼得像要炸裂一样。手机也没有信号,休息时,觉得时光过得太慢了。有一天,新兵想起了母亲送给自己的那支钢笔。他把钢笔找了出来,开始在本子上练字。没想到,一笔一画写字,时间竟然好过多了。又是一天,指导员对新兵们说,下连后,连队的荣誉墙上要贴上每个人的照片,每个人在旁边都要写上一句话。就写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真实的内心。新兵听到指导员这样讲,一下子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话:字如其人。新兵练字练得更认真了,他怕自己的字贴到墙上后对不起自己帅气的脸。可是,照片下面要写什么呢?这着实让新兵有些费心思。新兵下连之后,开始和老兵们一起巡逻了。那条巡逻路实在艰难,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没有路。因为到国境线上,有一段路就是要经过山崖才可到达。听说,曾经就有马掉下了山崖。山崖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偶尔可以看见雄鹰从缭绕着雾气的深渊下面飞上来。新兵曾不解地问过指导员,这里没有任何人烟,也不会有人越境,我们为什么总要到这里巡逻呀。新兵问这话时,指导员目光深沉地望向远方,他没有回答新兵,却突然唱起了《边关军魂》。唱着唱着,他停了下来,然后回头望着战友们。新兵从指导员的眼神中,似乎一下子全懂了——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新兵成长得很快,好多老兵都说,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你第二年就够资格入党了。新兵听后心中暗自高兴,他练字练得更认真更用心了,有时候小心翼翼地抄写入党誓词。他还想,到某一天,他就用母亲送给他的那只钢笔写入党申请书。后来的事真是没有料到……新兵在国境线上巡逻时,突遇险情,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战友们为新兵整理遗物时,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支钢笔,和许多练过字的纸。那厚厚的一沓练字纸上,写的几乎都是“妈妈我想你”“我爱你”“我好帅气”。看着这些字,战友们在悲痛中又想起了新兵的笑脸,觉得他真像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可是,当战友们经过荣誉墙,停下脚步去看新兵的照片时,发现照片旁边有着一行道劲有力的钢笔字,写的是: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妈妈我爱你!战友们忽然觉得这些字动了起来,而且,还有声音……(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1期,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心翼翼地把钢笔放到背包夹层里,说明新兵理解母亲心意,也为下文用心练字做铺垫。B.讲“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指导员先使用“你们”,后觉得很不妥,赶紧改成“我们”。C.在照片旁写上一句话,让新兵很费心思,因为他不知道是写最喜欢的话还是写最真实的内心。D.面对新兵的疑问,指导员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就通过《边关军魂》这首歌来打动他们。2.小说结尾处才写到这些字“有声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小说中多次写到新兵“练字”,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腊梅花开胥得意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建着,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妻子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儿子是一名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B.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C.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心家人、坚强乐观、有大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5.如何理解“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请简要分析。6.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半床棉被胥得意这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郑大嫂把三个女红军迎进贴着大红喜字的院门时,太阳正在落山,燕子正在归巢。那时的郑大嫂还是一个刚刚被人称作大嫂不足一个月的新媳妇。郑大嫂在围裙上搓着手对女红军说:“将就一点吧,总比睡在外面强。”最小的女红军亲昵地拉住郑大嫂的胳膊:“大嫂,咱们是一样的姐妹,也都是穷人。”郑大嫂笑着摸了摸小红军的头说:“你这年纪,该是做我妹妹呢。”然后便飞快地卷到了灶间。红红的灶膛里干柴旺旺地燃烧着,几个女人憔悴的脸上有着掩不住的愉悦。随着锅里飘出淡淡的野莱的香味,“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在灶间萦来绕去。郑大嫂收拾下几只粗瓷碗以后,问年纪稍大一些的红军:“红妹子们,今天就住下吧,反正你们已经落队了,何况那个妹子还有了身孕,明天再赶路吧。”女红军摇摇头:“咋能行呢,你男人一会儿就回来了,还没过完蜜月呢。再说,我们只能赶夜路,敌人白天追得紧呢。”说完,最大的女红军走到床边,一只手提起背包放在床上,然后让郑大嫂找一把剪子来。郑大嫂疑惑地递过剪子,她们把仅有的一床旧被子剪成了两半。女红军捆起一半,把另一半塞到了郑大嫂怀里:“你们刚结婚,家里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将来我们打胜仗了,咱穷人就都会有被子盖了。”郑大嫂的泪水涌了出来:“不行,你们为我们打敌人,我们怎能收你们的东西呢。再说,你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呢。”最小的女红军说:“收下吧,大姐,做个纪念,指不定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呢。”郑大嫂叹气:“唉,盼亲人,等亲人,亲人来了咋又走呢。咱留不住,但咱可以送一送。等一会儿,他采石就回来了,让他送你们过山吧。我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部队,你们会胜利的。”“大姐,不用了。”女红军齐声颤巍巍地叫了一声,再也说不下去了。“不行,不送你们是过不到山那边的,白天人都有落崖呢。”一会儿,郑大哥回来了。喝了两碗野菜汤后,郑大哥就把马灯擎在了手里。郑大嫂走过去,悄悄地接过来,回转身又续满了油,灯光更亮了。郑大嫂说:“崖上的路太陡了,把这三个妹子送好,把她们送到大部队上再回来。”高高的山上,一盏如豆的灯火在夜幕中缓缓地移着。郑大嫂拥着半床温暖的被子倚门望着,她的耳边一遍遍地回响着女红军“胜利了我们就来看你们”的话语。天亮了,郑大哥没有回来。天又黑了,郑大哥没有回来。几年过去了,郑大哥和女红军还是没有回来。有人说他也参加了红军,也有人说他为了给女红军照路落下了山崖。郑大嫂哪个也不相信。每一天的傍晚,郑大嫂都会抱着那半床棉被,站在门口望着新婚丈夫和女红军一同走上的崖路。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郑大嫂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大娘。几十年里她一直相信丈夫会回来,红军妹子也还会回来的,更是相信红军的队伍会打胜仗。她说,共产党的军队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军队。直到去世,郑大娘也没舍得盖一次那半床棉被,但是那半床棉被却温暖了她的一生。她的眼前一直闪烁着一盏在黑夜中指引前进道路的灯。(选自《小小说月刊》)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本以虚构为特点,但本文开篇特意强调“这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写有助于凸显主题的严肃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B.“红红的灶膛”、“旺旺地燃烧着”的干柴、“淡淡的野菜的香味”……渲染出一种温暖安恬的氛围,给艰苦冷酷的战争环境增添几分亮色。C.郑大哥究竟是参加了红军还是落下了山崖或是有别的结局,小说中没有明说。这样反而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D.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媳妇郑大嫂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大娘,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和红军妹子回来,只能在失望中狐独地离开人世。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郑大嫂的形象特点。9.“半床棉被”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11.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刺刀锋芒胥得意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了战士们的必备。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打仗,似乎也用不上拼刺刀。”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淡淡的粗糙,像是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有些细腻。这种细腻一点点就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看起来凛例,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却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了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冷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看这些影片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膜。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在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那天晚上,集合的哨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又紧张。大队长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是在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宾,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第二天,是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声蹲下来,听到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胀,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下,韦民的胸腔都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着鲜艳国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呢,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而且,他也是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个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就快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而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刺刀锋芒”为线,串联故事情节,同时展现韦民思想、行为的变化,引人深思。B.小说中画线句中“几分温度”是严峻对韦民的鼓励,“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与轻视。C.小说结尾,记者“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这个特写,既点了题,也是对中国军人的礼赞。D.小说情节简单紧凑,但是军营生活气息浓郁,全副武装的仪仗兵,闪亮的枪刺如在眼前。14.小说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严峻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5.鲁迅在谈及小说创作时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你简要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答案】1.AB.“觉得很不妥”错误。使用这两个称谓有各自的针对性和用意,“你们”是针对新兵说的,“我们”包括指导员在内的所有人,范围扩大。C.“因为他不知道是写最喜欢的话还是写最真实的内心”原因解说有误,因为在当时情境下,他确实想不出写什么好;D.“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错误。是指导员用歌声启迪新兵们感悟。2.①照应小说的标题,让小说标题有了“落脚点”,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②这些文字道出了戍边将士的心声,战友们从中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职责的神圣,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③这些文字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戍边士兵的爱国情怀,带给读者心灵触动,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3.①“练字”让新兵适应了新环境。他到了边防连,经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他通过一笔一画写字让自己逐渐适应。②“练字”让新兵认识得到升华。指导员让每个新兵在荣誉墙的照片旁写一句话,他练字练得更认真了,他要为自己、为母亲争光。③“练字”让新兵追求更大进步。他成长很快,得到老兵们的赞许,激发起成为一名党员的热切愿望,更认真更用心抄写人党誓词。4.C“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理解有误。从最后一段“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看,儿子仍然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看到了患者中有父亲的名字,没有见父亲,也没有让父母知道他在病房里,没有解开真相。5.(1)母亲因父亲生病住院而内心忐忑,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关心和牵挂。(2)父亲生病,母亲一人被隔离在家,表达了母亲内心的孤单、慌乱、不知所措。6.参考答案一:(1)可以删去。(2)小说的结尾通过儿子的短信内容交代了儿子的去向和祝愿,“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呼应了标题,更好的表达了对家乡远离疫情的期盼和祝愿。(3)儿子刻意隐瞒自己的去向,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但实际上父母已经知道。表达了一家人相互关爱的家庭温馨,同时也体现出儿子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无私大爱,和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丰富了人物形象;小爱与大爱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参考答案二:(1)不能删掉(2)收束全文,与前文伏笔相照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父亲知道儿子奋战在医院,儿子又怎能不知道父亲在住院呢?消除了读者的疑问,凸显了他们彼此的关心和牵挂,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3)通过最后一段表现了儿子不希望父亲为自己奋战一线而担心,相互间的牵挂默默地放在心里,印证了母亲眼中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一事实,表明了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爱和温馨,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7.D“只能在失望中孤独地离开人世”分析错误,依据文中说郑大娘“一直相信丈夫会回来,红军妹子也还会回来的”“眼前一直闪烁着一盏在黑夜中指引前进道路的灯”可知,郑大娘“孤独”却没有“失望”。8.①善良亲切,有同情心:把陌生的女红军迎进院内,请她们吃饭,留她们住下,还“笑着摸了摸小红军的头”。②热爱红军,热爱共产党:把红军当作亲人,嘱咐丈夫护送女红军,信任、拥护共产党及其部队。③信念坚定,忠贞不渝:每天傍晚都站在门口望着崖路,几十年里一直相信丈夫和红军妹子回来,相信红军会打胜仗。9.①作为叙事线索:小说主要是围绕“半床棉被”的来历与结局展开叙述。②折射人物形象:通过女红军送被、郑大嫂爱被,折射出人物各种的性格特点。③富有象征意义:“半床棉被” 象征着军民鱼水深情,蕴含着红军对老百姓的关爱以及老百姓对红军的信任。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描写爷爷和阿爸主要是突出草原上人们对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11.寓意:①“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②“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③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12.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B“‘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与轻视”错误。“失望”之说无文本依据,“轻视”之说理解偏颇。其实文中的“轻蔑”含有“挑战”意味——严峻看韦民有了进步,但并不能确知他能否坚持下去,看他行动吧。14.①动作描写:小说中描写严峻“盯”着韦民看、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打趣韦民“磨刀咋还一脸是汗”,说明他是一个严格要求的基层军官;②细节描写:严峻见韦民磨刀磨出了一脸的汗,“伸出的手”“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体现严峻对土兵们也具有柔情的一面;③语言描写:“明天接我爷爷回家”体现严峻作为烈士后代,具有军人本色及荣誉感。15.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小说描写当代军人生活,聚焦于仪仗大队这个特定群体,重点叙写仪仗兵韦民在大队长严峻带领下成长的故事,体现了“选材要严”。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小说以磨刺刀为中心事件,凸显了在和平年代军队建设要着眼于激励军人血性、培养军人素质、锻造军人意志的主旨,体现了“开掘要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