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乐海泛舟》---摇篮曲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人民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课型:竖笛合奏执教年级:八年级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的曲目是“音诗音画”之后又一个以大型音乐体裁为主的教学单元,选取了室内乐和协奏曲两大类,还选择了一首摇篮曲题材的艺术歌曲作为歌唱、器乐教学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领域明确指出要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演奏课堂乐器。引导学生演奏这首歌曲,不仅能真切地体验到这种伟大的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种世界性的音乐体裁,尤其是作为世界著名的摇篮曲之一,它具有很重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因此,在演奏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体验到他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也会在演奏姿势、演奏方法、音色优美等技能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在合奏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奏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增强他们对演奏的兴趣和信心。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演奏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本课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用竖笛合奏的方式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变化,让学生感受器乐合奏的魅力。学情分析:从学生生理特点来说,中学生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正处于变声期,这个时期借助竖笛这一载体学习歌曲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竖笛演奏基础,可在竖笛气息的控制、舌法运用上、音色的调控、合奏等方面仍比较欠缺。从学生的音乐基础来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音乐的重要性,但他们把握音乐的风格、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教学目标:1.能够对摇篮曲感兴趣,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感受合奏的魅力,培养合作能力。喜欢并愿意去吹奏。2.能够用体验、模仿、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3.能够用悦耳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奏高声部,让学生尝试多声部合奏,用中等的速度、有控制的呼吸、谐和统一的声音演奏。教学重点:学奏二个声部教学难点:前倚音、附点节奏、气息控制、情绪把握教学准备:教师:课件、钢琴、竖笛、大谱表、打击乐。学生:自带竖笛。教法:1、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觉感知,体验等更好的把握音准、节奏。本课在弱起、附点节奏、前倚音、气息控制的地方,是学生很难把握奏准的,在学奏时,利用“对比教学法”能较好的帮助学生奏准歌曲旋律。2、感受体验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3、巧设铺垫法:演奏作品指法、舌法和音色的控制是器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单吐运用到师生问好中,基础的练习通过借助柯达伊手势法吹奏音阶、和声,脑筋急转弯游戏涉及难点的解决,从无节奏旋律到有节奏,从自主学习到对比听赏。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产生恐惧演奏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演奏状态。4、讲授法:学生有一定的演奏表现能力,但把握音乐的风格、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如本课的歌曲情感及风格的挖掘还需要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发展到理性。学法:1、自主探究法: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从对比感知探究到学奏歌曲都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运用。特别是在熟悉歌曲一声部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用竖笛吹奏二个声部,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2、合作表现法:在解决本课重点“学奏二个声部”时,让学生通过交流,演奏等,让学生合作中大胆表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奏歌曲,并突出重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一、竖笛问好(舌法小练习)(1)师:1 — 3 — ︳ 5 — 1 — ‖(单吐: 吐 )生:1 — 5 — ︳ 3 — 1 — ‖二、基训1、 柯达伊手势进行音阶练习。1 2 | 3 4 | 5 6 | 7 1 | 1 — ||2、 柯达伊手势和声练习3、 柯达伊手势脑经急转弯游戏,初步进入无节奏的难点旋律的训练【设计意图:通过亲身参与演奏,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三、难点探究1、自主尝试吹奏一遍(探究)——齐吹奏——听师范奏(学生划拍)对比找不同——难点附点节奏(师画箭头)边划拍边唱谱——齐奏——加上连音线(师标出连音线)——请一生演奏,生听辨对比(师标记奏法T)——解决连断的结合(唱舌法划拍)——齐奏2、自主尝试吹奏一遍——齐吹奏——听师范奏(学生划拍)对比找不同——前后倚音(唱舌法、做指法)——齐奏——do音气息的控制,强弱规律的把握(吹纸条、唱舌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四、新课教学(一)、感受体验、自主学习1、聆听歌曲《摇篮曲》,产生联想(有歌词)2、交流听后的感受3、作品简介:勃拉姆斯4、复听伴奏《摇篮曲》,感受拍子和速度,体会坐在摇篮里的感觉,了解摇篮曲。5、再听伴奏《摇篮曲》,随音乐划拍,注意弱起,找强拍,分辨是几个声部?【设计意图: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6、分组分声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歌曲二个声部,找出换气和强弱,连断的结合。(二)、合作探究、实践表现1、分组展示,评价逐步解决难点。①高声部吹奏,关注学生吹奏姿态、气息(脚踏实地、凳子三分之一、孔按严、轻轻吹)请低声部同学听一听,并用手划拍,找出换气和强弱规律?学生在大谱表上标出换气,并完整吹奏。②解决连断的结合,两个声部齐随琴用“都”音唱舌法,注意连断的结合用手划拍, 找到唤气点,逐步解决连断的结合。③找出最激动人心的一句?如何处理它的力度?注意强弱,八度气息过渡(注意do音舌头动作要小,要口空如含水,两颊放松,保持弱气流吹奏),注意口型(微笑、含口水感觉),学生自主想办法逐步解决高声部难点节奏、音色、换气、强拍、情绪等,如:强拍借助拍掌心。④低声部吹奏,请高声部同学划一划旋律线,体会低声部旋律有何特点?(平稳、同音重复)注意气息的控制。⑤学生评价逐步练习解决低声部难点节奏、旋律;高声部听辨竖笛气息的控制帮助解决竖笛中音区的音色。⑥师生合作双重唱,高声部3人,低声部1人,评价并思考为什么高声部安排了3人,低声部仅1人?⑦生评价,强调合奏中高声部处于主体地位,像只美丽的天鹅要浮在水面上,低声部是陪衬。【设计意图:意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各种演奏活动,主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最终喜欢并愿意去演奏,一组演奏,一组参与伴奏,有利于学生去听辨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更有利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2、二声部合奏训练(第一声部旋律突出)(15)①分组合奏练习②评价(声音要和谐、统一)③再合奏练习④评价(边奏边认真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要合作、换气要一致)【设计意图: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均衡的声音、 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3、探究加入打击乐,选择最佳打击乐①两组用双响筒,分高低声部,两组分别用三角铁、碰铃,分高低声部以组为单位试奏。②分双响筒组和碰铃、三角铁组分别展示,探究加什么打击乐合适③请学生指挥,学生伴奏,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合奏表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的评价】五、结束教学学生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结束语:我们今天借助竖笛学习了歌曲《摇篮曲》,虽然没有开口唱,却学会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与其说我们今天是在用竖笛进行歌唱,倒不如说我们是凭借竖笛用心在进行歌唱,这就是器乐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它充分证明:演奏乐器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最后好方式。教学预期效果与反思:我给本课定下的基调是:丰美的、多元的、高效的。“丰美的”—— 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感受、体验摇篮曲的美感和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喜爱并愿意去吹奏,激发合奏的兴趣。享受音乐课堂带来的视听盛宴。也即实现了第一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多元的”——80%的学生能在体验、模仿、合作、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合奏的艺术魅力。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互动实践活动。也就是完成了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高效的”—— 能用悦耳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奏,尝试以二声部合奏形式,用中等的速度、有控制的呼吸、谐和统一的声音演奏。即完成第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除此以外,也许还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生成性的目标和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