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情境式默写练习(4份打包 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情境式默写练习(4份打包 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 , 。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 ,
, 。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 。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和“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 ”。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 , , , ”。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 ”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 , , , ”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的“ ,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 , 。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 , ”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 , 。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
, , 。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 ,
,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 , , 。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 。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 , ”。
13.《过秦论》中,用“ , ,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 , ”。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 , , 。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 , 。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 ,
”能守住华山。(《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 。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 ,
, 。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 , 。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 。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 , , 。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25.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 , , ”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 。(《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贾谊《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
”。(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
, ”。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 , ,
”;其个人素质财力是“ ,
, ”。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 , ”。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
”。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40.《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
, ”。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 , ,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 , 。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 , 。(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 , ”。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 ,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
, ”,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 ”。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 ”。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
, , , ”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2022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
56.(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 , 。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 , ; , 。
6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 , ”。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 , 、 、 、 、 、 、
、 、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 , ”。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 , ”。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 , ”。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
”。
68.贾谊《过秦论》中的“ ,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 ,
, ?”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 , ”。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
, ”。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 , ”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 , ”的结论。这就对“ , ,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 , ”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 , , ”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 ,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 ”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 , ”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 ”。(《伶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 , ,
, , , , !”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
,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 , , ”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 , , ”。
14.《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 , , , ”。(《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 , 。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23.《伶官传序》中,“ , ”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 , ”。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入于太庙,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
, , ”,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
,请其矢, ,负而前驱,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 ,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 ”一语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 ”,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 ,
”,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 , ”,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 ,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 , ”,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 , ”,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答案)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答案)
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3.《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能守住秦。(《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诸侯。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5.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个人素质财力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 |《过秦论》中,写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的句子 )
40.《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2022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6.(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8.贾谊《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答案)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4.《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3.《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一语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
句子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
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
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
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
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
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
括“ , , ”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
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
辞精到的两句是: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
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
1
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
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
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
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
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
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 , 。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 ,
, 。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2
, 。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
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
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
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
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这个判断
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和“ ”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
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小人
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
观点的句子是“ , , , ”。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
是“ , , , ”。
3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 ”
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
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
追念根本。然后用“ , ; ,
”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
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
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
《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
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
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
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
是“ , , ?”
4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的“ , ,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
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
|(《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
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
的措施是: , 。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
是: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
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
“ , ”这两句写采取措施
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
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
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
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
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
5
子是: , , 。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
是: , , , , 。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 ,
, 。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 , ,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
, , 。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 , 。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
差距的语句是“ , ”。
13.《过秦论》中,用“ , ,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 , ”。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
攻的句子是: , , 。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
, 。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 ,
6
”能守住华山。(《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
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 。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 ,
, , ”。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
, 。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
子是: , , 。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25.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
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
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 , , ”
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
7
。(《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
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
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
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 ,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
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贾谊《过
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
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
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
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
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 ”。(陆
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
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8
《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
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借言秦的过失,
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 ,
”。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 , ,
”;其个人素质财力是“ , ,
”。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
, ”。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 ”。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40.《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
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 ,
”。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
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 , , 。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9
, , 。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
, 。(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
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 , ”。写秦焚书坑
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 , ,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 ,
”,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 ”。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
”。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西河之地,得益于“ ,
, , ”等变法图强的
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这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10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 ”,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 2022 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
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
56.(江苏苏州 2022 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
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 , 。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
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 ,
; , 。
6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
的军队句子是“ , ”。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
子是“ , 、 、 、 、 、 、 、 、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
11
“ , ”。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
, ”。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
, ”。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
心的句子是“ , , , ”。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
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 ”。
68.贾谊《过秦论》中的“ ,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
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 , ,
?”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
为宫墙的句子是“ , ”。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
, ”。
12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 , ”句强调
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
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
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
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
中总结的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
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
|(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
(《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
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
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
|(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
痛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
对比中,得出“ , ”的结论。这就对
“ , ,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
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 , ”
13
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
, , ”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
,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
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
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
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
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
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
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 ”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
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 , ”为事例,
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 , ”。(《伶官传序》中,告
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 , ,
, , , , !”发出对
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4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
中先“扬”的句子是“ , , ,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 , , ”
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
是:“ , , ”。
14.《伶官传序》中,从“ , ”可
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
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
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
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
, , , ”。(《伶官传序》
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既引人深思,
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
15
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
近的一句话是: , 。(《伶官传序》中,通过
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
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
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
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
出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
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
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
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
申出这个道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
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
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
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
住: , , 。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23.《伶官传序》中,“ , ”两句写出了当
16
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
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
的心里的句子是:“ , ”。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
官传序》中说:“ , !”(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
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
中先“扬”的句子是“ , ,入于太庙,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 ,
, ”,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 ,
请其矢, ,负而前驱,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
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 , ;及其
17
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
出“ , ,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
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 ”一语可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 ”,君
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 ,
”,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 , ”,可是后来
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 ,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
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
天下。
38.“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
结果。
40.庄宗出逃,“ , ”,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
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
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 , ”,无比
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18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答案)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
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
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
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
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
“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
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
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
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
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
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
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
19
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
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
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
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
不毕见。(《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
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
犹离忧也。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
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
20
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
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
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
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
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
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
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
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
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
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
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1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
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四句承
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
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加以佐证。(《屈
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
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
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
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
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
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2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答案)
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
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
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
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
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
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乃使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
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
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
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
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
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
23
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
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
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3.《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
攻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能守住秦。
24
(《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
而重士。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
服,弱国入朝。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诸侯。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
雍州之地。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
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5.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
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
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句来具体描
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措施来巩固
它的政权)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耰棘矜,
25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
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
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
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
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
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描写由
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
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
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
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
而语矣。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
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
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陆机《文赋》
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
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
26
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
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
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
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焚百家之言,以
愚黔首”。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其个人素质财力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 |《过秦论》
中,写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的句子 )
40.《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
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
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
27
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
交,相与为一。(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
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
下。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
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 铸
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内立法度,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
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8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瓮
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 2022 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
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振长策而御宇
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6.(江苏苏州 2022 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
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
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
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
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
子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29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蹑
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始皇
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
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
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8.贾谊《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
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
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0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答案)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
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
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
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
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
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
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如
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伶
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
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
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
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
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
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
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
31
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
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
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
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
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 岂非
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
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
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
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
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
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
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
32
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
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
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4.《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
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
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
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
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
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
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
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
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
33
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
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
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
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意
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
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
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
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
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
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
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
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梁,吾仇也;燕王吾所
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3.《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
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
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34
归梁”。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
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
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
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
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
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
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
迹,而皆自于人欤?”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
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
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一语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对望,
35
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
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
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比狼狈,
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易
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
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36《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
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
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
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
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
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
1
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司马
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
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司马迁在《屈原
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
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
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
“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
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
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
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
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
2
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
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
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
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 , 。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 ,
, 。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 。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
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
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
3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
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这个判
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和“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
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小人
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
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
”。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
的具体内容是“ , , ,
”。
4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
”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
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
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 , , ,
”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
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
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
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
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
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5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
原因的句子是“ , , ?”
6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的“ ,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
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
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
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 , 。对
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 ,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
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作者用“ , ”这两句写采取措施
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
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
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
7
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
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
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
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 , 。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
措施是: , , , ,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
, , 。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 ,
,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
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
的句子是: , , 。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 。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
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 , ”。
13.《过秦论》中,用“ , , ”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8
, , ”。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
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 , , 。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
是: , 。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 ,
”能守住华山。(《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
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 。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 ,
, 。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
是: , 。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 。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
豫不决的句子是: , , 。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25.文中“ , ”形
9
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
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
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 , , ”
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 。(《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
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
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
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 , , , ”短
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
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贾
谊《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
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
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
10
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
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
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
”。(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
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
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
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
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
, ”。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 , ,
”;其个人素质财力是“ ,
, ”。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 , , ”。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
”。
11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40.《过秦论》中,“ , ”两
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
, ”。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
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 , ,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 , 。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
是: , 。(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
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 , ”。写秦焚
书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 , ,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12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
, ”,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 , ”。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 , ”。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
, , , ”实行变
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
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 2022 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
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
句子分别是“ ”“ ”。
56.(江苏苏州 2022 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
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
子是: , , 。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
13
体措施是: , , , 。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
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
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
, ; ,

6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
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 , ”。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
国君尊贵句子是“ , 、 、 、 、 、 、
、 、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
少的两句是“ , ”。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
句子是“ , ”。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
子是“ , ”。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
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
14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
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
”。
68.贾谊《过秦论》中的“ ,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 , , ”
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
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 ,
, ?”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
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 , ”。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
, ”。
15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 , ”句强
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
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
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
(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
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
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
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
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
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
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
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
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
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
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
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 , ”的
结论。这就对“ , , ”进行了有
16
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 , ”
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
“ , , ”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 ,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
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
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
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
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
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
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
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 ”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
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 , ”为
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
的句子是:“ , ”。(《伶
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
17
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 , ,
, , , , !”
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
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
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
,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 , , ”
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
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
依据的句子是:“ , , ”。
14.《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
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
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 ”。(《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
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
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
18
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
“ , , , ”。
(《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 ?”既
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
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
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伶官
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
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
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
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
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
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
患意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
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
19
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
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
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
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
诫后人应记住: , , 。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23.《伶官传序》中,“ , ”两句写出
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
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 , ”。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欧
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
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入
20
于太庙,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
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
, , ”,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
,请其矢, ,负而前驱,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 , ;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两种截
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岂独伶人也哉”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 ”
一语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 ”,
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 ,
”,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 , ”,
21
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
反差,让人感叹!
37.“ , ?”该问题是欧阳
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
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
的时候的状况。
39.“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
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 , ”,以至于断发盟誓,
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
和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 , ”,
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22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答案)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
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
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
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
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
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
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
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
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
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
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
23
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司马迁
《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
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
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
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
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
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
志洁,故其称物芳。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
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
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
24
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
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
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
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
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离骚”者,犹离忧也。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
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
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
事。
25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
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
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
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
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
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
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
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
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6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
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
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
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
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
《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
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
27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
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
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
原因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8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答案)
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
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
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
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
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
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
措施(系列行动)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
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
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
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
29
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
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
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
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
民。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连衡而斗诸侯”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
的句子是: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
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3.《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30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
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
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
势据险固守的语句)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能守住秦。(《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
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
爱人,尊贤而重士。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
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
诸侯。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
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
豫不决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
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1
25.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
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
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
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
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
系列文化上的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
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
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
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
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
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
《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
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
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
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
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
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
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
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
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言秦的
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个人素质财力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
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
33
而亡秦族矣”。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
策失败的句子 |《过秦论》中,写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消灭了秦
的家族的句子 )
40.《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
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
尸百万,流血漂橹”。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
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
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
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写秦焚书
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
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
34
扑而鞭笞天下。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
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内立法
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
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
不过是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 2022 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
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
句子分别是“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6.(江苏苏州 2022 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
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35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
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
体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
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
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
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锄
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
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
国君尊贵句子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也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
少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
句子是“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
子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6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
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荒之心”。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
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于是秦
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8.贾谊《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
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一夫作
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三句,生动
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
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
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
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7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答案)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
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
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
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
(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
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
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
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
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
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
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
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
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
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
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
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
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
38
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
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
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
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
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
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
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
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
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
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
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
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
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
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
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
39
子)
10.《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
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
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
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
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4.《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
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
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
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
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
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
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40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
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
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
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
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
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
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
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
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
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
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
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
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理)|(在
《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
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
41
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
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
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3.《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
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
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
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认为国家
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
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
42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
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
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则遣
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来表
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
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
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一语
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是后来
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
人感叹!
43
3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
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
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
的状况。
39.“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
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
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
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无比
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4《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 , 。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 ,
, 。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 。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和“ ”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 ”。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 , , , ”。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 , ”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 ,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 , ; , ”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的“ ,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
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 , 。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 , ”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 , 。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 ,
, 。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 , ,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
, , 。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 ,
, , 。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 , ”。
13.《过秦论》中,用“ , ,
”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 , ”。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 , , 。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
, 。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 ,
”能守住华山。(《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 。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 ,
, , ”。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
, 。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 , , 。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25.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 , , ”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
。(《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贾谊《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 ”。(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 ,
”。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 , ,
”;其个人素质财力是“ , ,
”。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 ,
, ”。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 ”。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40.《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 ,
”。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 , , 。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 , 。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
, 。(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 , ”。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 ,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 ,
”,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 ”。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
”。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西河之地,得益于“ ,
, , ”等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这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2022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
56.(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 , 。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 , ; , 。
6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 , ”。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 , 、 、 、 、 、 、 、 、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 , ”。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
, ”。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
, ”。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 , , , ”。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 ”。
68.贾谊《过秦论》中的“ ,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 , , ”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 , ,
?”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 , ”。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
, ”。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 , ”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 , ”的结论。这就对“ , ,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 , ”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
, , ”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
,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 ”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 , ”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 , ”。(《伶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 , ,
, , , , !”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 ,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 , , ”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 , , ”。
14.《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
, , , ”。(《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 , 。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23.《伶官传序》中,“ , ”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 , ”。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入于太庙,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 ,
, ”,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 ,
请其矢, ,负而前驱,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 ,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 ”一语可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 ”,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 ,
”,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 , ”,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 ,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 , ”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 , ”,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 ?”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 , ”,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答案)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写出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的两句)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两句)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的三句)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
9.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香草美人)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 |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
1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4.《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16.《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17.《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1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的两句)
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
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的句子)
2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2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2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
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2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加以佐证。(《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3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3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答案)
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系列行动)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南部+北部)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此事件效果进行概括的两句)|(《过秦论》中,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的两句)|(《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的两句)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2.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3.《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4.《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15.《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6.《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
17..《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能守住秦。(《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守住华山、黄河就能使国家牢固的句子)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0.《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1.《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诸侯。
2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3.《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5.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体现秦始皇在重要的军事战略之地严防紧守的句子)
26.《过秦论》中,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
2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
28.《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
29.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0.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
31.《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32.《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3.《过秦论》中,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陈涉以教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能取得成功。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秦国“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贾谊《过秦论》点明秦亡原因的警策语)|(《过秦论》的主旨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
3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3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个人素质财力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38,.《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 |《过秦论》中,写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的句子 )
40.《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41.《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42.《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43.《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的外交策略)
45.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行先王之道,焚书坑儒的句子)
46.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4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5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53.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河西之地,得益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54(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55.(辽宁丹东2022届高三一模)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6.(江苏苏州2022届高三三模)《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7.《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8.《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5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60.《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是农具和木棍,起义军士兵的身份更是低贱,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有关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6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的身份远不如九国的的国君尊贵句子是“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6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率领的起义队伍疲惫不堪、人数颇少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6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的句子是“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65.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地区的句子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66.贾谊《过秦论》中用赋的写法、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设立了内外的法度后,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国土之外)的土地的一句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8.贾谊《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得天下之势不可挡,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69.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三句,生动地写出秦统一天下后,百越的君主投降的情景。。
70.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并且陈涉也远远比不上九国之后,发出了“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7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72.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答案)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其实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平时不在意的一些习惯和不良嗜好,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的句子)|(《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的句子)|(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这两句来劝告他)|(《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名句)|(《伶官传序》中,阐述不注重小节、贪图享乐的后果的句子)|(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的句子)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4.《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5.《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伶官传序》中表明观点的句子)|(《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6.《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
7.《伶官传序》中,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8.《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9.《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中,告诉我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的句子)
10.《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
11.《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2.《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
13.《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4.《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欧阳修觉得根据这两句话,可以了解国家命运盛衰的原因)
1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中指出,什么之后,庄宗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
1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庄宗灭敌建国,多么难得,可惜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什么场面,君臣只能仓皇出逃)
17.《伶官传序》中,写庄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乱仓皇逃跑场面的句子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
18.《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
1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的句子)|(《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的两句)|(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这两句话,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孟子强调了以苦难来磨练意志的重要性,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对比的手法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的名句)|(《伶官传序》中用这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这个道理)|(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来警醒自己)
20.《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2.《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3.《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4.《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5.《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认为国家盛衰的命运有两方面原因)
27.《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28.《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晋王给庄宗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遗物,希望庄宗完成他的遗愿)
29.《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30.《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31.《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32.《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33.庄宗接受父亲的遗命非常庄重严肃,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一语可以看出。
34.伶人发起叛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出逃,“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对望,无处可去,可见其只知享乐,后果是多么严重!
35.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36.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让人感叹!
3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庄宗英勇善战而取得天下,却因宠信伶人而失去天下。
38.“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盛大的时候的状况。
39.“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语,是说后唐庄宗气势衰颓被伶人围困的结果。
40.庄宗出逃,“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以至于断发盟誓,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4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该问题是欧阳修针对庄宗得天下艰辛和失天下轻易的经历而提,旨在让后人思考治国之理。
42.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