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望海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明确本词写承平盛世的具体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及柳永生平。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词铺叙手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体会诗歌畅达流利的气势。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蕴含着的意境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少年柳永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本词中体现出的柳永词的婉约之美。难点:理解词人柳永内心情感与本词之间的关联。【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人1、导入:我们知道,论世间美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杭州之美,宋词人柳永曾写下《望海潮》一词,完颜亮诵读后对“三秋桂子,十里桃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于是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幸亏没有成功,却也害得柳永差点成为千古罪人。不过,这只是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也能从侧面说明柳永笔下的杭州美不胜收,究竟有多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望海潮》一探究竟。2、了解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初步感知1、听音频,正字音,把握节奏。2、整体感受:优美动人3、本词主要内容: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本词大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烟柳:如烟一般的柳色。画桥:装饰华美的桥。风帘:挡风用的帘子。翠幕:青绿色的帷幕。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清嘉:清秀佳丽。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高牙”。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飘荡着羌管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4、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内容:主要描写杭州美景。上阙写杭州自然风光、地理优势、都市繁华;下阙写杭州人民生活。三、深度探究本词从哪几个方面写杭州美景?1、上阙:(1)地理位置优越:东南形胜(2)社会条件优越:三吴都会(3)历史悠久繁盛:钱塘自古繁华具体表现: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之美,美在“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美景之中,人人安居乐业,且人口居住密集。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树木高耸入云,江面波涛汹涌,卷起雪白色的浪花。(此处用法同“卷起千堆雪”)钱塘江无边无际,一望无垠。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竞”有争相的意思。凸显出无论是豪奢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穿着绫罗绸缎带着珠宝,极尽奢华。市场上陈列的珠宝美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2、下阙:写百姓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①“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环境优美:叠巘与三秋桂子相对应,西湖周围层峦叠翠的小山上,林立着数不尽的桂树,秋天到来,桂花飘香。清嘉与十里桃花对应,夏季到来,亭亭玉立的荷花在荷塘中大展身手,显现优美舞姿,秀丽清新。——与上阙“东南形胜”相呼应。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互文。不论白天黑夜,到处都能听到百姓们吹奏羌笛,采菱高歌的旋律,在这旋律之中,还能看到采莲女欢乐的采莲。③“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赞美孙何作为官员与民同乐,并预祝孙何早日回京。——既然是写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要写本地官员孙何?背景介绍: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写出本地美景和风土人情,给人们呈现出一种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虽透露出阿谀奉承之味,却也写出了杭州之美。3、这首词的景物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生动优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环山奇峰,山顶云雾缭绕,山下钱塘江波涛汹涌,令人心惊胆战。但百姓们却在这样的景色中怡然自得,采莲放歌,汲取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和时代赋予的和乐。(读)4、词人用了哪些手法写杭州之美?(1)点染。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如上阙,总起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重点就在这个繁华。繁华究竟体现在哪里?接下来几句展开描写,极力铺排,写出繁华之景。(2)夸张。“怒涛卷霜雪”(3)虚实结合。(4)比喻。(5)动静结合。四、升华总结世上很多美景,希望能唤起你们心中的向往。读,体会词人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