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复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一、单选题1.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B.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C.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3.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火力发电 C.滴水成冰 D.木已成舟4.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 B.食物腐败 C.磨制石器 D.酒精燃烧5.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6.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瓷碗破碎C.火柴燃烧 D.胆矾研碎7.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樟脑球升华 B.铁栅栏生锈 C.活性炭除臭 D.霓虹灯闪烁8.下列变化中描述的现象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瓶壁上有水雾D.水受热至沸腾后能看到气泡9.下列图像不能正确意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 B.锌和硝酸亚铁溶液反应C.高温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D.碳酸钙和稀盐酸10.10月1日晚,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祖国“70华诞”大型群众联欢活动及表演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陕西安塞、横山腰鼓激情舞动B.地空一体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绽放C.千人交响乐团演奏最动心弦的乐章D.巨大的蝴蝶风筝在小女孩手中放飞二、填空题11.物质的变化分为 和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火药爆炸 C.矿石粉碎 D. 13.化学课上我们做了许多实验,如图:若按研究物质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将实验C归为 组(填A或B),理由是 。14.2016年,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旱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在抗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文字描述了干冰的变化和性质,请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在下面的空格内。①二氧化碳在-78℃以下,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 ;②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5.(1)1869年,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 可循。(2)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白糖,加热,白糖熔化变成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 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变黑,生成了炭,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16.某同学对一瓶酒精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下列材料:通常状况下,①酒精是一种无色的液体,②非常容易燃烧。点燃时,③酒精首先挥发变成蒸气,④然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序号回答:在上述描述中,酒精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酒精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17.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可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根据下表数据判断。物质沸点/℃ -252.8 -195.8 -183.0 -33.35(1)工业上制取氧气,控制温度在 ℃(2)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 )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 ℃(3)工业上制备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18.每年的6月15日被定为“世界呼吸日”,旨在促进人类关注呼吸健康,倡导保护环境。请根据空气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一般采用工业制氧,其方法是 ;发生的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由此制得的氧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呼吸非常重要。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天空,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空气的是 (填序号)①加强风能、水能、太阳能的利用②焚烧落叶等垃圾③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④增加绿化面积,植树造林⑤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3)氧气曾被称为“氧气”,对人类生存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些不利,请各举一例进行说明。①有利的一面 ;②不利的一面 。三、科普阅读题19.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出现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若将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氧气中含有3%的臭氧。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约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人类活动破坏臭氧层,如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1)写出臭氧在通常状况下的一条物理性质: ;臭氧是一种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氧的元素符号是 ;(2)臭氧发生器中,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四、推断题20.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A和B发生中和反应可得到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固体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A 的化学式为 ;B的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 。(2)长久敞口放置的B固体在空气中吸水潮解,此过程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E、F的物质类别相同,且E与F能反应放热,F也能与A溶液发生反应,则F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与D反应可得到B,则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实验探究题21.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操作①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操作②主要是用活性炭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其净水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该过程主要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解答】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A不符合题意;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B不符合题意;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符合题意;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变化的类型。2.【答案】C【解析】【解答】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干冰升华,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3.【答案】B【解析】【解答】火力发电过程中有燃料的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有新物质产生的变红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红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磨制石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D、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C5.【答案】D【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鲜奶制酸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黄豆酿酱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糯米酿甜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水果榨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6.【答案】C【解析】【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石蜡熔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 瓷碗破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 火柴燃烧 ,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 胆矾研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7.【答案】B【解析】【解答】解:A、樟脑球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铁栅栏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活性炭除臭过程中只是吸附臭味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霓虹灯闪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8.【答案】C【解析】【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瓶壁上有水雾说明产生了新物质,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水受热至沸腾后能看到气泡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C.【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9.【答案】D【解析】【解答】A. 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为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固体质量减少,最后为生成氧化钙的质量,选项不符合题意;B、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 ,所以固体质量减少,最后为生成铁的质量,选项不符合题意;C、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固体质量减少,最后为生成铁的质量,选项不符合题意;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固体质量最后为零,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B、根据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进行分析C、根据氧化铁和一氧化碳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10.【答案】B【解析】【解答】A、陕西安塞、横山腰鼓激情舞动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地空一体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绽放的过程中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千人交响乐团演奏最动心弦的乐章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巨大的蝴蝶风筝在小女孩手中放飞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11.【答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解析】【解答】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分析】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把自然界中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2.【答案】B;食物腐烂等【解析】【解答】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火药爆炸要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C、矿石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D、化学变化如食物腐烂等。【分析】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变化放出中有新物质生成。13.【答案】B;实验C中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与B组中的变化相同【解析】【解答】由图可知,A组中物质的变化只是状态与颗粒大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B组中的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实验C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也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填:B ;实验C中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与B组中的变化相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14.【答案】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解析】【解答】①二氧化碳在-78℃以下,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②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是升华现象,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5.【答案】(1)门捷列夫;规律(2)物理;化学【解析】【解答】(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2)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白糖,加热,白糖熔化变成液体,白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这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变黑,生成了炭,生成了新物质,此时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分析】(1)根据门捷列夫发现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分析(2)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16.【答案】④;③;②;①【解析】【解答】①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②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③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17.【答案】(1)-195.8;-183.0(2)-195.8;-33.35(3)物理变化【解析】【解答】(1)根据“氧气的沸点-183.0℃,氮气的沸点-195.8℃”,则分离液态空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195.8℃~-183.0℃。(2)氨气、氮气、氢气的沸点分别为-33.35℃、-195.8℃、-252.8℃,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应该采取剩余氨气,也就是让氨气不汽化,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95.8℃~-33.35℃。(3)工业上制备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是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分析】(1)根据各气体的沸点进行分析(2)根据氮气和氢气的沸点分析(3)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18.【答案】(1)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混合物(2)①③④(3)供人类、动植物呼吸;钢铁锈蚀造成钢铁浪费【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根据液态氮气和液态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一般采用工业制氧,其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发生的物理变化;由此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属于混合物。(2)为了防止空气污染,①加强风能、水能、太阳能的利用③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④增加绿化面积,植树造林能够减少空气污染;②焚烧落叶等垃圾⑤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都会污染空气。故答案为:①③④。(3)氧气曾被称为“氧气”,对人类生存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些不利,请各举一例进行说明。①有利的一面如供人类、动植物呼吸;②不利的一面发生缓慢氧化钢铁锈蚀造成钢铁浪费。(合理即可)【分析】根据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保护空气的措施、物质和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利弊进行分析。19.【答案】(1)淡蓝色或有鱼腥臭味或气体;O(2)化学【解析】【解答】(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臭氧在通常状况下的物理性质有: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是一种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氧的元素符号是O;(2)臭氧与氧气是两种不同物质,臭氧发生器中,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分析】(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2)根据臭氧与氧气是两种不同物质分析。20.【答案】(1)HCl;氢氧根离子(2)物理(3)CaO+2HCl=CaCl2+H2O(4)Na2CO3+Ca(OH)2=CaCO3↓+2NaOH【解析】【解答】解:(1)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则A是盐酸,食盐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故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2)氢氧化钠发生潮解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E、F的物质类别相同,且E与F能反应放热,则E是水,F是氧化钙,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 + 2HCl = CaCl2 + H2O ;(4)固体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C是氢氧化钙,据图中转化关系,D是碳酸钠,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1)HCl、氢氧根离子;(2)物理变化;(3)CaO+2HCl=CaCl2+H2O;(4)Na2CO3+Ca(OH)2=CaCO3↓+2NaOH。【分析】熟知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21.【答案】(1)过滤;烧杯;引流(2)吸附;物理【解析】【解答】(1)操作①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属于过滤操作,该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玻璃棒起到的引流的作用;(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1)过滤;烧杯;引流;(2)吸附;物理.【分析】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过滤操作使用的仪器以及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据此解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