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复习学案(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复习学案( 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复习与回顾
学习目标:
1.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的方法。
2.深刻理解用表格,关系式和图象表示某些变 量之间关系的意义,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3.进一步感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对象,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表格、关系式、图象所表示的信息,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2、掌握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
3、学会整理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引导梳理,整体建构
(
丰富的现实情境
变量的有关概念
表格法
关系式法
图象法
分析变量间的关系
)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环节一】表格法
〖创设情境,引领回顾一〗
弹簧秤挂上物体后弹簧会伸长,在一次实验课上小明做了一个弹簧秤称重的实验,并用表格把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所挂物体的质量x(kg) 0 1 2 3 4
弹簧的长度y(cm) 12 12.5 13 13.5 14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的长度是多少?
(3)随着x的逐渐增大,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你认为分析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时,自变量和因变量通常在什么位置?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表格法的特点:
自变量的位置 表格的上一行
因变量的位置 表格的下一行
表格法的优点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关系直观明确
表格法的缺点 列举数值有限
〖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一〗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2≤x≤30).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分)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你认为x在什么范围内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5)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说说你的理由.
〖反思小结,经验积累〗
通过刚才这一环节的复习,你认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环节二】关系式法
〖创设情境,引领回顾二、〗
如图:将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纸片的四个角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将截好的材料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1)在以上问题中,若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xcm,围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长
是 cm ,宽是 cm,高是 cm,长方体的的体积是ycm3,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小正方形的边长是5cm,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当x=2.5cm体积是多少cm3
(3)根据以上关系式填下表:
x/cm 1 2 3 4 5 6 7 8 9
y/cm3
(4)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你又是根据哪种表示法得到的?
〖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你认为分析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时,自变量和因变量通常在什么位置?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关系式法的特点:
自变量的位置 等号的右边
因变量的位置 等号的左边
关系式的优点 可根据任一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关系式的缺点 并非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都能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二〗
某蓄水池原有180m3的水,现在开始蓄水,每小时进水20m3,设蓄水量为V(m3),蓄水时间为t(时)
(1)V与t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t从2变化到6时(每次增加1),相应的的V值?
(3)若蓄水池最大蓄水量为1000m3,则需要多长时间能蓄满水?
(4)在蓄水池蓄满水之前,当t逐渐增加时,V怎样变化?
【环节三】图象法
〖创设情境,引领回顾三〗
弹簧秤挂上物体后弹簧会伸长,在一次实验课上小明做了一个弹簧秤称重的实验,并用图象把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
0
1
2
3
4
5
6
7
8
12
11
13
10
14
15
x
/kg
y
/cm
)
(1)由图象可知,弹簧的初始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2)该弹簧秤最多能称多少千克物体?说说你的理由.
题后反思:理解图象上的上升线表示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水平线表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增大数值没有变化
〖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你认为分析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时,自变量和因变量通常在什么位置?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图象法的特点:
自变量的位置 横轴上的点
因变量的位置 纵轴上的点
图象法的优点 非常形象直观
图象法的缺点 一般只能得到近似的数量关系和近似值
〖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三〗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一天小颖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她自己编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小聪根据小颖讲的故事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1)你认为l1和l2哪一条是描述乌龟的?哪一条是描述兔子的?说说你的理由.
(2)这个故事中乌龟和兔子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吗?是同一时间出发的吗?
(
0
t
1
距离
时间
t
2
t
3
t
4
t
5
s
1
s
2
s
3
l
1
l
2
)(3)乌龟和兔子在比赛途中相遇了几次?
(4)乌龟和兔子哪一个先到达终点的?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小颖讲的故事复
述出来吗?
题后反思: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关键点的意义,一定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两个变量结合分析;
(2)看关键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两个数据结合分析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
三、课堂小结,感悟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认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

8:00
9:00
10:00
11:00
40
30
路程(
km

20
0
时间
10

)如图,它表示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后的情况.到十点时,甲大约走了13千米.根据图象回答:
(1)甲是几点钟出发的?
(2)乙是几点钟出发的,
到十点时,他大约走了多少千米?
(3)到十点为止,哪个人的
速度快?
(4)两人最终在几点相遇?
五、探索创新,拓展延伸
(
0






)【问题1】如图是刚才反映弹簧长度和所挂物体质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请仔细观察、分析,重新想象一个适合它的实际情境,并写出来(将两个数轴代表的意义分别写在箭头旁).
【问题2】如图②,△ABC的边BC上有一点D先匀速从D运动到C,之后又匀速从C运动到B,连接AD,图③反映了这一运动过程中点D与点B的距离l(cm)随运动时间t(s)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在点D没开始运动时,BD的长度是多少?
3.根据图象,请说一说点D在5s之后又作了怎样的运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12
14
11
15
0
l
/cm
t
/s
10


)4.由图象可知,BC边的长度是多少?
(


A
B
C
D
)
5.图④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中,△ABD的面积S(cm2)随点D运动时间t(s)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
48
( )
0
S
/cm
2
t
/s


( )
( )
( )
)
(1)由图④可知,△ABC的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cm;
(2)请将图④补充完整;
(3)当t=4s时,S的值为______cm2;当t=12s时,S的值为______cm2;
(4)说一说S的值是怎样随t值得变化而变化的?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书P77复习题1、2、3、 4、6、7
2、选做题:书 P79 11、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