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课标要求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二、学习目标
目标1: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特点(重点);
目标2:真确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目标3: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
目标4:理解和掌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点)
知识体系构建
(一)真理的含义和特征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方法论
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3)真理是绝对的,真理与谬误不可混淆(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拓展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2)统一: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并不意味着真理中包含着谬误,谬误中包含着真理。
拓展2:(1)真理本身是一种认识,属于意识的范畴,而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由此可推知: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由此可推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强调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变了,真理也要随之改变,由此可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
(4)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正确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含义 原因/表现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学后反思:(1)请尝试画出本框学习的思维导图或概念图
(2)请查找问题、记录或指出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写下你需要何种帮助。
(3)写下你学习本框的收获或心得体会,并于其他同学分享
五.课堂练习
1.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障碍族病存在关联: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表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而将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没有出现自闭症行为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②认识规律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张把狼赶尽杀绝。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 )
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历史上,张之洞、孙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过在海南修建铁路的设想,受当时条件限制,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海南终于建成了环铁路。海南环岛铁路梦的实现说明( )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真理不断在实践中被推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A【详解】A:材料中: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应选。BD: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本身说法不对。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与题意不符,C不符合题意。
2.A【详解】①③:由题意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这揭示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实际,脱离实践,没有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不属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有误。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④说法有误。
3.C【详解】①: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实际,不存在谬误,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题意。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于诗句中用字的反复推敲是为了更加诗意的描述江南的春景,这离不开他的文学素养。这显然说明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的结果。②正确。③:这句诗用字的推敲,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最终“绿”字将江南春景表露无遗,引人入胜,这说明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的前进上升过程。③正确。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错误。
4.C【详解】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①: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循环的过程,①错误。②:对生物生长的认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进步,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说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正确符合题意。③:现在生物生长的认识与以前人们对生物生长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正确符合题意。④: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错误。
5.C【详解】本题以塑料袋的命运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塑料袋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说明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的发展、深化和向前推移,所以②项正确;①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③项错误,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是可预期的;④项强调主客观因素制约认识作用的发挥,从材料可知,正是人们的实践需要及对事物的认识制约了人们对塑料袋认识的作用的发挥。
6.B【详解】①③:有关自闭症行为特征的小鼠试验研究成果,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基础,②错误。④:材料强调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不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与题意不符。
7.C【详解】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故①错误。②④:狼群消失,某些食草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C【详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观点错误;“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体现了真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②入选;黑格尔的观点强调真理是逐渐被人类所掌握的,这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入选;真理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④排除。
9.A【详解】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10.B【详解】材料中测量结果的误差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的,可见①项正确;②项错误,材料中的新结论是错误的,不存在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的问题;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过程,可见③项错误;④项正确,认识具有无限性,在材料中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1.C【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而不是“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①错误。
②:环岛铁路的建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真理不能被推翻,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错误。④:新中国成立前,受当时条件限制未实现的海南环岛铁路梦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实现了,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