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基本思路:本课以公共食堂的重新出现作为导入。历史上,1958年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被贴上吃大锅饭的标签,似乎吃大锅饭就意味着荒唐一样。但此大锅饭非彼大锅饭。事实上,1958年的公共食堂是没有考虑当时的生产力情况。到了今天,生产力水平足够支撑一定人群的“食无忧”。这其中的变化,就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从1947年到2021年,中国农村共进行了五次根本性的土地制度的变革,其中折射的,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总趋势是上升的。另外,采用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也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学党史的时代大势的需要。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难点:区分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与总趋势。教学过程导入两张公共食堂照片的对比:一张为1958年的人民公社食堂,一张为2021年的果都铭恩食堂。提出问题:是不是有一种穿越的既视感?分产到户40年后,是要回归吃大锅饭了吗?是社会倒退了吗?议题一:(中国土地制度)为何要分分合合?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到中共“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再到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等土地制度及政策,都没有实现或只在小范围内实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直到1947年……播放视频:《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视频介绍了除第五次——2016-2021年的三权分置——之外的四次土地制度变革历史。要求学生观看视频,记住关键的土地事件及其影响然后用图表展示五次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得出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议一议:为什么中国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议学提示:从这个过程图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改革生产关系,而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最后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要求变革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1978年的安徽包产到户的承包经营方式客观存在,必须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予以确定,从而肯定包产到户的优越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概括知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人类的终极目标建立共产主义,实现按需分配,只要实现按需分配,人人就能吃上大锅饭,这么一来,大锅饭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问题在于,1958年、2021年该不该吃大锅饭?议题二:该不该吃大锅饭?2021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烟台纪事》,《烟台纪事》有这么一段:栖霞市北洛汤村的铭恩食堂是一家让古稀老人“食无忧”的集体食堂,依托“公司+合作社+子女+农村医疗”的新模式,由果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北洛汤村泽霖果蔬合作社共同建设。用餐标准为每人每日15元,其中10元由村办的泽霖果蔬合作社承担,剩余5元由老人子女承担。截止2021年7月,已成功运行两年半。对比1958年的人民公社食堂的失败,得出具体议题:议一议:从1958年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失败,到2021年铭恩食堂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我们要如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公共食堂,让人人吃上大锅饭?议学提示:如果想讲清这一段,需要熟悉以下资料:这段资料就是要老师们明确,从1958年的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失败到如今烟台果教铭恩食堂的成功,经历的数十年的改革和挫折,最终实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这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提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其中改革是这几十年永恒不变的主题。概括知识: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要借助革命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主要通过改革的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