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一、课标要求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二、学习目标目标1:阐述文化的含义和文化载体的含义(重点);目标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目标3:明确文化与文敏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和文化作出区分(难点);目标4:在对“文化”进行词源考察、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重点)。知识体系构建一、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含义1.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名词点击】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教育法律思想、宗教观点等)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技术、逻辑、语言和文字等。文化的特点1.从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碎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从呈现形式看: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但可以体现和传导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注意:选择题一定要分清“决定”和“决定于”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既可能先进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也可能落后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四)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五)文明与文化(六) 文化载体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3.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二、文化的功能1.对社会影响: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钟南山,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在抗击非典和抗击新冠病毒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靠山”。钟南山爱好广泛,除了看专业书籍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且积极跑步、单杠、足球等各种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充实了他的精神世界;同时,在阅读和实践中,钟南山不断地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每天活得都很充实,84岁活得就像50岁一样;钟南山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和热爱运动,还会跳舞,斗牛舞、交际舞都不在话下,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钟南山变得“十八般武艺精通”,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全面发展的人思考:这段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功能(影响)?2、对个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3.对民族的影响: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灵魂。(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后反思】(1)请尝试画出本框学习的思维导图或概念图(2)请查找问题、记录或指出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写下你需要何种帮助。(3)写下你学习本框的收获或心得体会,并于其他同学分享课堂练习(一)易错易混分析,要求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意味着文化可以与经济、政治相互替代。4.文化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二)单选题和主观题1. 2021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纪念馆是农奴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见证,世人参观纪念馆既感触到旧西藏的黑暗与野蛮,也领悟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变迁。材料表明( )①文化就是文明,与野蛮相对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中国学者表示,格丽克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换句话说,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却又备受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这种私人性绝非传记,而是以轻盈之笔向下挖掘日常生活的深度。材料表明( )①诗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纯粹“自然”的反映②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③诗歌与作者的个人体验有关,其创作不具有实践共性④优秀诗歌背后的生活深度能使人提升审视生活的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譬如,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满陵桥两边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地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③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政治彼此孤立不相干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④文化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经济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被称为“中国式健身”的广场舞,以其欢快的串烧音乐和自娱自乐的编排,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身体好了”“心情美了”“朋友多了”,活跃在广场上的受访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事实上,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兴致,矫健的身姿,充满活力的模样,已经是最好的回答。这说明文化能( )①推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引导风尚,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③教化育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④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给人们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由此可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 )A.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见证C.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力量 D.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7.近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馆内到室外,越来越多的红色壁画涌入大众视野,以厚重的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语言,向人们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彰显红色精神。壁画是依附于建筑而生的艺术形式,既凸显建筑独特的文化定位,又美化了建筑空间。红色壁画( )①作为精神产品不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②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作为文化载体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作为艺术作品可以透视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18年浙江高考)小煤矿关闭后,马家村部分村民逐渐返贫,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死灰复燃。为改变面貌村两委带领村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重振乡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评选等,形成文明乡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聘请专家设计整体开发方案,配套利用旧矿、老宅、果蔬田园等资源,开发展示当地民俗民风的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一条街等,形成观赏游乐、体验休闲旅游综合体。如今,马家村成了闻名返迩的“生态民俗文化村”。游客多了,乡风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心里乐了。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文化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马家村重振乡村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一)易错易混分析,要求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均错 理由如下1.【解析】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3.【解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呈现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但并不能抹杀三者之间的区别。4.【解析】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二)单选题和主观题1.【答案】C ①: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具有双重性,①错误。 ②④:纪念馆是农奴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见证,世人参观纪念馆既感触到旧西藏的黑暗与野蛮,也领悟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变迁。材料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④正确。③:材料并未涉及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排除。2.B3.【答案】C ②④: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材料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不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不体现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①③与题意不符。4.【答案】D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①错误。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②正确。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③错误。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经济发展,④正确。5.【答案】C ①: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文化是经济的基础,故①说法错误。 ②④:题干强调“中国式健身”的广场舞,给人带来了诸多益处:“身体好了”“心情美了”“朋友多了”。这说明文化能引导风尚,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同时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故②④正确。③:材料只强调了文化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并未涉及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的内容,故③排除。6.C 7. D8.答案】(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马家村的振兴起到了把握方向、智力支持、振奋民心的统领作用;(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马家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年度“最美村民”“最美家庭”评选等,形成文明乡风。(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马家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马家村成了闻名返迩的“生态民俗文化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