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框内容是旧教材4.2和5.2的综合体,内容大部分未变,小部分删减,故本框建议安排2课时。基本思路:本框按教材顺序进行阐释,在总结教材内容同时归纳了唯物论的相关原理,总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本框开篇先介绍了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借助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哲学意义上的运动以及运动的载体,通过设置思辨探究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紧接着,由运动概念引出规律,总结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让学生思考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进而引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介绍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此部分内容借袁隆平院士的事迹进行阐述,也是借此对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深切缅怀。此部分需总结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三部分:展开讲解物质决定意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对比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大跃进的“亩产万斤梦”引发学生思考。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难点: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在上节课已经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物质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存在从而引出运动概念。第一幕:规律是客观的第一部分:介绍运动第一步,介绍哲学上的运动含义;第二步,播放视频,设置探究:从视频中你能找出几种形式的运动?这些运动的载体分别是什么?此处需引导学生运动的多种形式及各自载体。视频中涉及的运动形式分析参考:云、河流、船、骆驼等——发生位移,属于物理运动;攀登台阶——物理运动;焊接——物理、化学运动;采摘茉莉花——物理运动,茉莉花成熟——生命运动;研究人员观测卫星——思维运动;卫星运动——物理运动;腾格里沙漠人进沙退——人工造林涉及生命运动;大学迎来新生——学生通过高考需要思维运动,学生的成长涉及生命运动;各类体育比赛、登峰——物理运动;申请专利——思维运动;创造GDP、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中国发展——社会运动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存在不动的物质吗?此处通过趣味性悖论探讨“飞矢不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反驳“飞矢不动”的观点,然后得出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存在不以物质为载体的运动吗?此处通过探讨“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的观点,然后得出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最后总结原理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第二部分:介绍规律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然后由他们回答是什么在背后起作用,从而引出规律的含义;第二步,设置几个判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领域存在规律?通过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存在的规律,总结结论:规律是普遍的;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人可以改变规律吗?通过展示两张相关图片总结结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对规律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归纳。第二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部分: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一步,播放介绍袁隆平院士攻克水稻育种技术过程的视频,然后设置探究: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梦的过程,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意识的特点让人类能做到什么?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人类饥饿历史,充分说明了人的意识有何作用?第二步,依次总结结论:结论1:将农业视为终身奋斗方向,一生追求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从红薯育种转向研究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从天然杂交稻中汲取灵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杂交水稻育种规律(由现象把握本质/规律),获得多项研究成果。——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结论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结论3: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得出结论后,总结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三步,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设置探究: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是否意味着袁隆平成功改变了水稻育种规律?总结结论:袁隆平并没有改变水稻育种规律,而是带领科研团队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不断探索育种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规律,从而不断突破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第五步,运用探究结论总结原理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第六步,综合两框内容归纳总结原理三【唯物论核心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三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一步,引导学生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如何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引出本部分探讨。第二步,展示两幅对比图:通过对比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大跃进的“亩产万斤梦”,引导学生思考:两相对比之下,哪个“梦”能照进现实,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首先引导学生依次分析两个“梦”的实践情况,并分析原因:“亩产万斤梦”梦碎原因分析:大跃进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违背了农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事与愿违。“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原因分析:袁院士“禾下乘凉梦”并非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而是在遵循水稻育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总结,最终取得可喜成果。然后总结启发: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客观相结合。第三步,引导学生调动本课所学知识,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进行展开阐述。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