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专题二 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时1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课标要求】
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2.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教材回归】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及历史意义
2.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意义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成时间、代表人物、主题、主要内容、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的内容、地位、关系、要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
【体系构建】
【难点精讲】
1.“改革开放”的进程
(1)内容决定:①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确定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历史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历程
(1)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92年):农村改革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乡镇企业发展。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2年,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阶段(1992年到2013年)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3)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地位作用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五位一体;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基本经济制度;④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1.(2022·辽宁·高考真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表明( )
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开放必须突破制度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2·北京·高考真题)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②历史性成就的取得表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④实践证明了新时代党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辽宁·高考真题)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孕育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了辉煌与荣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辽宁( )
①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进方向
③致力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①为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智力支持
②是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之路
③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④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唯一正确的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浙江杭州·校联考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
①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②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③能助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④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是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不二路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2022·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选择在新冠肺炎疫情前“躺平”,部分外国媒体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是否考虑放弃新冠病毒‘零容忍’政策?”
“现在看起来,尽管有疫苗,全世界的病死率仍有2%左右。”2021年11月,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能够容忍这么高的病死率,所以采用零传播的政策。”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如此坚决的原因——中国不能容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因为人民至上,因为生命至上。
“我们的制度优势确保清零政策能够落地并发挥效果。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这是实行清零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姜庆五告诉记者,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集中概括了我们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态度和决心。中国制度的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党中央坚强领导,各级各负其责,各行各业齐心协力,群防群控共战疫情,这是很多国家难以实现和模仿的。
结合材料,请运用“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知识,说明中国坚持在新冠病毒“零容忍”的理论依据。(9分)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奇迹,表明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①③符合题意。
②:改革开放要突破旧的机制体制的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排除。
④: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2.B
【详解】①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为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同时取得了诸多伟大的历史成就,这证明了新时代党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性,①④入选。
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②说法错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3.B
【详解】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辽宁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书写辉煌,体现出辽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
②:1982年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干中强调的时间阶段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刚成立后等,这并未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排除。
③: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材料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该选项不是设问原因,③排除。
④: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辉煌与荣光,强调革命的胜利、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
4.C
【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但并不为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提供智力支持,①表达错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③说法错误。
②④: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之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唯一正确的道路,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A
【详解】①②:材料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故①②正确。
③:根据教材可知,我国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故③不选。
④: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但“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不二路径”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6.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战胜新冠需要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才能零容忍战胜疫情。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战胜疫情,为了人民零容忍。
【分析】背景素材:新冠病毒“零容忍”
考点考查: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新时代指导思想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明确答题范围是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知识,属于中观考查,依据材料考生可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新时代指导思想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战胜新冠需要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才能零容忍战胜疫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
有效信息②:我们的制度优势确保清零政策能够落地并发挥效果。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这是实行清零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有效信息③:依靠人民战胜疫情,为了人民零容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
得分点②: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得分点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