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2.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皮蛋的腌制和食用1.为什么皮蛋腌制的时候加碱?2.为什么皮蛋食用的时候加食醋口味更佳?(二)新知探究知识点1中和反应问题讨论:1.请你猜想酸和碱混合在一起能发生化学反应吗?2.怎样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3.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讨论:四种实验方案,哪一个更适合?方案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滴加盐酸,变为无色溶液;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石蕊,溶液变为蓝色,滴加盐酸,变为紫色溶液;方案三:盐酸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为无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变为无色或红色溶液;方案四:盐酸溶液滴加石蕊,溶液变为红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变为紫色溶液;教师总结:最佳方案的选择方案三中溶液变红色,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二和方案四用石蕊溶液作为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实验展示:【实验10-8】在烧杯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盐酸后又逐渐变为无色。实验结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教师补充:酚酞作用:由其颜色的变化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实验交流: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用滴管慢慢滴入是为了避免加入的盐酸过量,搅拌使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均匀,充分反应。2.盐酸过量是否怎么进行检验?①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石蕊溶液变红,则说明盐酸过量②……(主要考虑酸的性质)学生活动:反应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能否从微观角度分析两者的反应原理?反应后生成了水和盐。从微观角度可以分析出反应实质:H+ + OH-== H2O教师总结: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思考: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不是。如:2NaOH + CO2== Na2CO3 + H2O;2HCl + CuO == CuCl2 + H2O。实验视频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知识点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讲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酸碱性(酸雨会使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中和酸性)Ca(OH)2+H2SO4==CaSO4+2H2OCa(OH)2+2HNO3==Ca(NO3)2+2H2O2.处理工厂废水(硫酸厂污水,可用熟石灰中和)Ca(OH)2+H2SO4==CaSO4+2H2O3.用于医药①蚊虫叮咬后皮肤肿痛,涂一些含有碱性的药物,如稀氨水(NH3·H2O)、肥皂水等,可减轻痛疼。②碱性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三)课堂练习1.实验室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探究中和反应时,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此时,采用下列一些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代替盐酸B.放弃对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C.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D.实验前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两滴酚酞解析:硫酸与氢氧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也因为生成无色溶液而无明显现象。向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溶液会变红,再向其中滴入盐酸时,盐酸将NaOH反应掉使溶液呈中性,红色溶液会变成无色,因此利用指示剂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验证中和反应的发生。故选D。2.下列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而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A.H2 B.O2 C.CO2 D.N2解析:二氧化碳和碱反应,所以不可以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浓硫酸反应。故本题选C。3.如图所示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请回答。(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2)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解析:从示意图中可看出,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故答案为:(1)HCl+NaOH====NaCl+H2O;中和反应;(2)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和碱的之间的中和反应,知道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五)作业布置完成配套作业。五、板书设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直观形象的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