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3(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3(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3期)
文化知识篇
修辞手法趣味口诀歌
1
修辞手法口诀
比喻歌
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借代歌
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代,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比拟歌
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夸张歌
“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象征歌
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以物思义含意中。
托义于物是象征,以此喻彼叫借喻。
“雪压冬云白絮飞”,“冬云”借喻象征“絮”。
对偶、对仗歌
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反语歌
反语是反话,讽刺味辛辣。
讽自警钟响,刺敌如刀枪。
双关语
双重含义双关语,明说暗讲隐意指。
含蓄幽默细品味,或是暗示或讽刺。
排比歌
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请听《排比歌》,排比好效果。
条理更清晰,层层递进说。
排比可记叙,排比可抒情。
强调又深入,道尽满腹情。
滔滔话语来,串串妙句挥。
增强文气势,感人动心扉。
反复歌
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文艺创作用“反复”,强调主题语意尽。
“反复”手法用得妙,文章精彩锦上添。
反复反复意回还,加强节奏如心弦。
递进歌
由浅入深呈递进,由轻变重层层深。
从小到大非排比,从低向高层层进。
顶针回文歌
连锁叫顶针,回应是回文。
顶针——结构严谨,语句通顺。
回文——循环往复,息息相关。
设问反问歌
自问自答是设问,问而不答是反问。
设问醒目又意深,反问语强耐深省。
修辞手法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三、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1、浪费也是犯罪吗?( )
2、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
3、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
4、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
5、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
四、选择
1、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
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拟人   比喻  对偶   排比
C、拟人   比喻  夸张   排比
D、比喻   拟人  比喻   反复             
2、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答案:
一、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5、反问 6、夸张 7、拟人 8、比喻 9、比喻
二、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
三、1.反问 2、反问 3、反问 4、设问 5、设问
四、1.B 2.C
作文素材篇
名句的引用与化用
名句运用,历来就是写作中的一大宝典。名句,是前人思想和聪明的结晶,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闪烁着永恒的灵感和诗意的光线。多用名句,使我们的表达精练而生动;善用名句,则能使我们的作文意蕴深刻,神采飞扬。
名句的运用,一般分为“引用”和“化用”。
“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谓“明引”,即点明名句的出处和来源,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引用;所谓“暗引”,即不指明出处,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引用不露斧痕,最受作者青睐。
“化用”也可分为两种:“借用式”和“引申式”。
一是“借用式”,即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
如苏轼的“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句,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鲠”在喉,给人的是痛感,而“蝇”在食,则让人恶心。这样一改,就将苏轼对权贵的厌恶之情和无畏之意表达得更为强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即发挥名句的原意,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
例文:当你背上行囊上路后,穿过西风调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性摔的险口,待到白发满头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寻觅千回,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选择的是对的......
本段化用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的词句,又有了自己的行文新意,必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显然,名句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在我们的作文中,名句的运用,有这样几种具体的途径。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2.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嫣然一笑竹篱间”“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暗引苏轼的名句,构成语意上的排比,为正文论述“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苏轼做了极富神韵的渲染,引人入胜。
3.以名句对比,突出见解。
明引北岛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和舒婷的“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通过绝望与希望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聪明就是拥有平和心态的见解。
4.以名句为料,别致传神。
以暗引,作为开头,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含蓄隽永,别致传神,虽不是主要材料,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一气呵成。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句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为小标题,既巧妙衔接三个片段,又通过层层叠加,使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伟大品性更加鲜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强化主题。
以《论语》完篇,强化了人生聪明的现实意义,引文简洁明了,短促有力,虽戛然而止,却引人深思,以苏诗结尾,进一步突出了苏轼的淡定潇洒、豪放旷达,既照应开文,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如天光,而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多用名句、善用名句,它能让我们的作文更亮、更雅、更灵动,更富有魅力。
14个「引用名言金句式」的满分作文开头模板
01
清初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自古以来,讲文明、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崇尚文明礼仪就可以修身养性使得言行端正,心灵安宁平和;家庭崇尚文明礼仪就可以成就大业,实现富足;国家崇尚文明礼仪就能和谐友善,繁荣昌盛。
「适用主题:讲文明、重礼节、有道德等」
02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那么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亦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
「适用主题:诚信的重要性等」
03
伟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一个人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阅读能使一个民族不断前进,不断发展;阅读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适用主题:阅读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等」
0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如是言。时代滚滚前行,人们期待可以生逢盛世,尽展所能。然而,时代的罅隙里依然留有徘徊与挣扎,那是生不逢时者的悲壮回响。毕竟,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的头上,便是一座山呀,我们无法抗衡时代,却可以用爱与宽容去面对你所生活的时代,认真地活。
「适用主题:爱与宽容、生活态度等」
05
德莱塞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理想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引路者,是成就自身、回报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时至今日,理想仍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吾辈青年逐浪前行,勇攀时代高峰。作为泱泱华夏的新一代青年,吾辈应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为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适用主题:崇高理想、远大志向等」
06
安妮宝贝曾经说过:“与其热闹着引人夺且,步步进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中最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完美的躯壳,华丽的外表,终归是那短暂而不真实的火花,唯有拥有了真才实学,才能从内到外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适用主题:内在涵养、真才实学等」
07
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堂纹能够带给我什么,我只相信土指握成拳头的力量,它能带我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站起来,用汗水换取成功,向世界呼喊:我命由我不由天。
「适用主题:相信自己、命运掌握等」
08
鲁迅先生于国家存亡之秋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对今日的我们来说仍旧是警策之语。让自己同社会、同众生相连,即使不成陆地,也要做好连成陆地的一块泥土;即使微小,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有光芒,中国就不黑暗。
「适用主题:青年担当、使命责任等」
09
著名演员何冰曾说:“中国青年是奔腾不息的后浪,是中国的脊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后生前世,今生给予我们希望的是千千万万摆脱冷气向上走的青年,你们是做事发声的太阳。”是啊,我们应当积极承担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国家天下为已任。
「适用主题:青年有为、责任担当等」
10
文天祥曾言:“既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新世纪的时代青年也当有巨龙腾飞之志,为中流击楫之歌。今日新时代的我们已十八岁,成长的同时见证了祖国的成长,我们应深感巨龙腾飞之责任重大,与时俱进,用青春点亮中国梦。
「适用主题:时代青年、青春逐梦等」
11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世上虽然有许多重要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更不代表人要因此而丧失斗志与勇气。如果只是因为无法预料的转折就丧失信心和动力,那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
「适用主题:相信美好、永不言弃等」
12
当代社会的评论家曾说:“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太极拳申遗成功,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很好传承,是对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纵时光飞逝,文化价值弥恒久。
「适用主题: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与弘扬等」
13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诚哉斯言,身处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处在一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勇立潮头,发奋有为,让身上的太阳绽放光芒。
「适用主题: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等」
14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吾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人的修养,人有道德的约束。而宽容,莫过于人生中最大的修养。
「适用主题:宽容、道德修养等」
实战训练篇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①
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那天,闻讯而去国父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国父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①艾雯,原名熊昆珍,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苏州,1949年移居台湾。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含蓄,富有深意,如“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一句,表面是写梅花,实际上是对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B. 文章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千万株同时绽放就像雪海。
C. 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D. 标题“又见天香第一枝”中,“又”写出了作者再次见到梅花的惊喜,“天香第一枝”则运用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
2. 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3. 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其散文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从文章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篇
1. D .“比喻”错误,“天香”是借代,特征代本体。
2. 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3. 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